忍不住的“關懷”

忍不住的“關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楊奎鬆
出品人:理想國
頁數:446
译者:
出版時間:2013-5-1
價格:4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49536306
叢書系列:理想國·楊奎鬆作品
圖書標籤:
  • 楊奎鬆
  • 知識分子
  • 曆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1949前後
  • 思想史
  • 中國
  • 近代史
  • 關懷
  • 情感
  • 成長
  • 心理
  • 陪伴
  • 溫暖
  • 人性
  • 理解
  • 共情
  • 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內容簡介:對於20世紀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一個最大的曆史悲劇就是,他們是最早投身於救國救民的一群人,自認為最瞭解政治大勢,最後卻在政治場中最不知所措、動輒得咎、受人輕視。

《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討論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學哲學教授張東蓀,長期浸淫於政治活動之中,1949年後曾官居政務院委員;一位是報人王蕓生,擅長政治評論,多年擔任《大公報》主筆;一位是清華教授潘光旦,理科齣身,對政治外行卻一樣曾積極想要為中國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經在不同領域有過齣色錶現,1949年以後卻先後遭遇滑鐵盧,人生事業從此一蹶不振。

楊奎鬆教授不滿足於像過去一樣籠統地發齣質問:為什麼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當年竟會停止思想,集體轉嚮?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私人記錄以及各種報刊、檔案文獻披露齣來,他發現,事情並非那樣簡單。

著者簡介

楊奎鬆,曆史學傢,主要從事中外關係史、中國近現代史等方麵的研究。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圖書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張東蓀“叛國”案再研究
一、引言
二、“北平和平解放,張先生第一功”?
三、中共為何重視張東蓀?
四、去瞭西柏坡之後
五、寄希望於美國人
六、“勾結”美國案發經過
七、張東蓀案的暴露與坐實
八、政治高壓下的示弱與屈服
九、從“擠牙膏”到“徹底坦白”
十、“叛國”案的嚴重後果
十一、對張東蓀涉案原因的簡單討論
第二章 王蕓生與199年以後的《大公報》
一、引言
二、天津《大公報》揭旗“革命”
三、宣布“投降”的意外收獲
四、報紙新聞性的初步喪失
五、新製度下的艱難掙紮
六、衝上階級鬥爭第一綫
七、思想改造再獲“解放”
八、求助北京的意外收獲
九、誓以餘力辦《大公報》的決心
十、北遷閤並後的內部危機
十一、整風運動中坦露心聲
十二、報社內部的“反右”清洗
十三、毛澤東保護下沒成右派?
十四、新手埋葬《大公報》
第三章 潘光旦的“思想”與“改造”
一、引言
二、1949年以前的“政治”曆史
(一)罷考風波與加入“大江會”
(二)優生救國與精英主義
(三)人權論戰中的“外行”
(四)主編《華年》的涉政言論
(五)身陷“一•二九”風波
(六)對學潮態度的轉變
(七)寄希望於中央政府
(八)自由理想與蘇俄陰影
(九)“一二•一”慘案時的矛盾心理
(十)李聞案的刺激與影響
三、建國後的適應與改變
(一)新政權區彆對待的策略
(二)“抗拒改造”的典型?
(三)“願以教讀終老”的無奈
(四)為瞭跟上新時代
四、說不清的“曆史問題”
(一)“非說不可瞭”!
(二)學周恩來做自我檢討
(三)“承認的就承認,不接受的就堅持”
(四)不能把進步說太多瞭
(五)越抹越黑的檢查
(六)“連盟員的資格都不夠”?
(七)落難之際的師生之情
(八)“從極落後的深淵中爬齣來”
五、“跟黨走”的尷尬
(一)為土傢族爭名而惹禍
(二)為“羅隆基小集團”陪綁
(三)費孝通反黨活動“發明人”?
(四)帽子“戴”也容易“摘”也容易
(五)“改造標兵”奈何命運已定
六、餘論
徵引文獻要目
後 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在王芸生与《大公报》这个部分,杨奎松隐去了时任《大公报》党组书记“孟秋江”的名字,有十余处均用“***”代替,引文甚至出现了“关于***同志*****问题的报告”这样奇葩的文字。是何用意? 孟秋江政治上的最高职务只是天津市统战部副部长,远远没有达到为尊者讳的地位。另外...  

評分

杨奎松老师作为国内顶尖学者,其学术水准毋庸置疑。 杨老师明显深受我国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影响,他自己也以行动阐明了这一点:实事求是、冷静客观。 不论是先前的《革命》四书还是这本《关怀》,都是如此。 杨老师的叙述路径一般是这样的:先是举出背景,列出简单事实,然后摆出...  

評分

《忍不住的关怀》是我2014年看的第2.5本书,因为之前看了两本给他跨年了。正如名字一样,杨奎松自己先是这样说起:我的研究和讨论,既不在为人立传,也不再研究某人的什么“思想‘更无意对我的讨论对象做盖棺定论之论。我只是把他们放到1949年以后整个中国大环境一级他们周...  

評分

晚清到民国,甚至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一直有种忍不住的“关怀”。但1949以后,大陆知识分子却被批为停止思想,集体转向。杨奎松问,“如果陷入同样的政治环境中,西方知识分子又会如何?”http://comment.whb.cn/reping_art/view/31839

評分

在王芸生与《大公报》这个部分,杨奎松隐去了时任《大公报》党组书记“孟秋江”的名字,有十余处均用“***”代替,引文甚至出现了“关于***同志*****问题的报告”这样奇葩的文字。是何用意? 孟秋江政治上的最高职务只是天津市统战部副部长,远远没有达到为尊者讳的地位。另外...  

用戶評價

评分

書名太爛瞭。這本書的主題就是闢謠,啥張東蓀王蕓生潘光旦都是主動嚮中共靠攏的傢夥,破的就是所謂民國知識分子獨立的神話。

评分

提齣並解答瞭一個很好的問題:為什麼知識分子在建國後會如此配閤改造?本書在歸因時追溯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入世傳統:當新政權展現齣對士人的重視、且滿足他們所關切的民族主義訴求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自然就讓位於知識分子因“關懷”時事而産生的強烈認同感。

评分

楊奎鬆看似輕易地講清事實 就不再需要觀點 一切都如此自然的發生瞭 一切都能被我們理解

评分

意義不必說,山雨風滿樓。尊重人性幽暗,注重過程漸進,戒憑結果定斷。原料上乘,結論夾生。忍不住關懷寫得透,被忍不住“關懷”寫得少,對後種“關懷”不能忍到又能忍尚可挖掘。知識分子研究和士的研究理論視野皆有局限,導緻確實隻寫書生而非文理學人,結語問題意識也有偏差。

评分

於史可觀,於文太硬。截取三位書生在建國前後的思想改造曆程談關懷,史料厚重近乎冗餘,讀之不免枯燥,真正涉及care的部分又總感言之未盡。有對以往研究路數的反思,但在著意分析“人的行為及性格”的部分不充分。最有趣者,書生們皆會把和毛見麵的場景敷衍成津津樂道的往事,曆史由此退迴瞭演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