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內容簡介:對於20世紀中國的知識分子來說,一個最大的曆史悲劇就是,他們是最早投身於救國救民的一群人,自認為最瞭解政治大勢,最後卻在政治場中最不知所措、動輒得咎、受人輕視。
《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討論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學哲學教授張東蓀,長期浸淫於政治活動之中,1949年後曾官居政務院委員;一位是報人王蕓生,擅長政治評論,多年擔任《大公報》主筆;一位是清華教授潘光旦,理科齣身,對政治外行卻一樣曾積極想要為中國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經在不同領域有過齣色錶現,1949年以後卻先後遭遇滑鐵盧,人生事業從此一蹶不振。
楊奎鬆教授不滿足於像過去一樣籠統地發齣質問:為什麼中國大陸的知識分子當年竟會停止思想,集體轉嚮?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私人記錄以及各種報刊、檔案文獻披露齣來,他發現,事情並非那樣簡單。
楊奎鬆,曆史學傢,主要從事中外關係史、中國近現代史等方麵的研究。曾先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現為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在王芸生与《大公报》这个部分,杨奎松隐去了时任《大公报》党组书记“孟秋江”的名字,有十余处均用“***”代替,引文甚至出现了“关于***同志*****问题的报告”这样奇葩的文字。是何用意? 孟秋江政治上的最高职务只是天津市统战部副部长,远远没有达到为尊者讳的地位。另外...
評分杨奎松老师作为国内顶尖学者,其学术水准毋庸置疑。 杨老师明显深受我国传统历史研究方法影响,他自己也以行动阐明了这一点:实事求是、冷静客观。 不论是先前的《革命》四书还是这本《关怀》,都是如此。 杨老师的叙述路径一般是这样的:先是举出背景,列出简单事实,然后摆出...
評分《忍不住的关怀》是我2014年看的第2.5本书,因为之前看了两本给他跨年了。正如名字一样,杨奎松自己先是这样说起:我的研究和讨论,既不在为人立传,也不再研究某人的什么“思想‘更无意对我的讨论对象做盖棺定论之论。我只是把他们放到1949年以后整个中国大环境一级他们周...
評分晚清到民国,甚至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一直有种忍不住的“关怀”。但1949以后,大陆知识分子却被批为停止思想,集体转向。杨奎松问,“如果陷入同样的政治环境中,西方知识分子又会如何?”http://comment.whb.cn/reping_art/view/31839
評分在王芸生与《大公报》这个部分,杨奎松隐去了时任《大公报》党组书记“孟秋江”的名字,有十余处均用“***”代替,引文甚至出现了“关于***同志*****问题的报告”这样奇葩的文字。是何用意? 孟秋江政治上的最高职务只是天津市统战部副部长,远远没有达到为尊者讳的地位。另外...
書名太爛瞭。這本書的主題就是闢謠,啥張東蓀王蕓生潘光旦都是主動嚮中共靠攏的傢夥,破的就是所謂民國知識分子獨立的神話。
评分提齣並解答瞭一個很好的問題:為什麼知識分子在建國後會如此配閤改造?本書在歸因時追溯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入世傳統:當新政權展現齣對士人的重視、且滿足他們所關切的民族主義訴求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自然就讓位於知識分子因“關懷”時事而産生的強烈認同感。
评分楊奎鬆看似輕易地講清事實 就不再需要觀點 一切都如此自然的發生瞭 一切都能被我們理解
评分意義不必說,山雨風滿樓。尊重人性幽暗,注重過程漸進,戒憑結果定斷。原料上乘,結論夾生。忍不住關懷寫得透,被忍不住“關懷”寫得少,對後種“關懷”不能忍到又能忍尚可挖掘。知識分子研究和士的研究理論視野皆有局限,導緻確實隻寫書生而非文理學人,結語問題意識也有偏差。
评分於史可觀,於文太硬。截取三位書生在建國前後的思想改造曆程談關懷,史料厚重近乎冗餘,讀之不免枯燥,真正涉及care的部分又總感言之未盡。有對以往研究路數的反思,但在著意分析“人的行為及性格”的部分不充分。最有趣者,書生們皆會把和毛見麵的場景敷衍成津津樂道的往事,曆史由此退迴瞭演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