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的“关怀”

忍不住的“关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奎松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446
译者:
出版时间:2013-5-1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9536306
丛书系列:理想国·杨奎松作品
图书标签:
  • 杨奎松
  • 知识分子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1949前后
  • 思想史
  • 中国
  • 近代史
  • 关怀
  • 情感
  • 成长
  • 心理
  • 陪伴
  • 温暖
  • 人性
  • 理解
  • 共情
  • 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作者简介

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目录信息

前 言
第一章 张东荪“叛国”案再研究
一、引言
二、“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第一功”?
三、中共为何重视张东荪?
四、去了西柏坡之后
五、寄希望于美国人
六、“勾结”美国案发经过
七、张东荪案的暴露与坐实
八、政治高压下的示弱与屈服
九、从“挤牙膏”到“彻底坦白”
十、“叛国”案的严重后果
十一、对张东荪涉案原因的简单讨论
第二章 王芸生与199年以后的《大公报》
一、引言
二、天津《大公报》揭旗“革命”
三、宣布“投降”的意外收获
四、报纸新闻性的初步丧失
五、新制度下的艰难挣扎
六、冲上阶级斗争第一线
七、思想改造再获“解放”
八、求助北京的意外收获
九、誓以余力办《大公报》的决心
十、北迁合并后的内部危机
十一、整风运动中坦露心声
十二、报社内部的“反右”清洗
十三、毛泽东保护下没成右派?
十四、新手埋葬《大公报》
第三章 潘光旦的“思想”与“改造”
一、引言
二、1949年以前的“政治”历史
(一)罢考风波与加入“大江会”
(二)优生救国与精英主义
(三)人权论战中的“外行”
(四)主编《华年》的涉政言论
(五)身陷“一•二九”风波
(六)对学潮态度的转变
(七)寄希望于中央政府
(八)自由理想与苏俄阴影
(九)“一二•一”惨案时的矛盾心理
(十)李闻案的刺激与影响
三、建国后的适应与改变
(一)新政权区别对待的策略
(二)“抗拒改造”的典型?
(三)“愿以教读终老”的无奈
(四)为了跟上新时代
四、说不清的“历史问题”
(一)“非说不可了”!
(二)学周恩来做自我检讨
(三)“承认的就承认,不接受的就坚持”
(四)不能把进步说太多了
(五)越抹越黑的检查
(六)“连盟员的资格都不够”?
(七)落难之际的师生之情
(八)“从极落后的深渊中爬出来”
五、“跟党走”的尴尬
(一)为土家族争名而惹祸
(二)为“罗隆基小集团”陪绑
(三)费孝通反党活动“发明人”?
(四)帽子“戴”也容易“摘”也容易
(五)“改造标兵”奈何命运已定
六、余论
征引文献要目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知识分子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义务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 知识分子也是人,他们会有的弱点和问题不比我们少,而且越是把自我植根于精神和观念的人,也就越缺乏处理日常的能力。知识分子的专长在他自己的专业,对政治发声其实是跨界。但是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位卑未...  

评分

戴晴的《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买了很久,一直未看,听说杨奎松新出的《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对戴著有所批评,才匆匆翻检一过。 戴晴的文字,一如她过去写梁漱溟、王实味、储...  

评分

戴晴的《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买了很久,一直未看,听说杨奎松新出的《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对戴著有所批评,才匆匆翻检一过。 戴晴的文字,一如她过去写梁漱溟、王实味、储...  

评分

在王芸生与《大公报》这个部分,杨奎松隐去了时任《大公报》党组书记“孟秋江”的名字,有十余处均用“***”代替,引文甚至出现了“关于***同志*****问题的报告”这样奇葩的文字。是何用意? 孟秋江政治上的最高职务只是天津市统战部副部长,远远没有达到为尊者讳的地位。另外...  

评分

一、知识分子有没有能力,有没有义务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 知识分子也是人,他们会有的弱点和问题不比我们少,而且越是把自我植根于精神和观念的人,也就越缺乏处理日常的能力。知识分子的专长在他自己的专业,对政治发声其实是跨界。但是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位卑未...  

用户评价

评分

杨老师出手,基本素养当然还是不用说的。但总觉得他自己的理论功底其实不够。

评分

虽然书中有不少一眼就能看出的错别字和常识性错误,但这更多应该是出版社编校的责任。通读全书,杨先生客观的史家立场和冷静严谨的考证分析一如既往。1949年后意识形态统管一切下的知识分子心灵史,本来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放宽,这类书籍越发多见。读完这本书,再结合近期同时读的《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一书中讲述海德格尔转向纳粹的种种描写,我们理应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时代潮流如此,一介书生很难撼动全局,即便他们有罪,也是阿伦特视角下类似艾希曼那样的平庸的恶而已。

评分

书名太烂了。这本书的主题就是辟谣,啥张东荪王芸生潘光旦都是主动向中共靠拢的家伙,破的就是所谓民国知识分子独立的神话。

评分

算是翻完了。此书通过张东荪、王云生及潘光旦三人在解放后的悲剧命运,研究了中共当政之后对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不过,关于三人的叙述只是三个例证,重点在于书后面作者的余论。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在于,他们的一切皆以国家与民族为出发点,而忽略了人自身。这也导致了整个民族的悲剧。

评分

杨老师出手,基本素养当然还是不用说的。但总觉得他自己的理论功底其实不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