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的“关怀”

忍不住的“关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奎松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446
译者:
出版时间:2013-5-1
价格:4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49536306
丛书系列:理想国·杨奎松作品
图书标签:
  • 杨奎松
  • 知识分子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1949前后
  • 思想史
  • 中国
  • 近代史
  • 关怀
  • 情感
  • 成长
  • 心理
  • 陪伴
  • 温暖
  • 人性
  • 理解
  • 共情
  • 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作者简介

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目录信息

前 言
第一章 张东荪“叛国”案再研究
一、引言
二、“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第一功”?
三、中共为何重视张东荪?
四、去了西柏坡之后
五、寄希望于美国人
六、“勾结”美国案发经过
七、张东荪案的暴露与坐实
八、政治高压下的示弱与屈服
九、从“挤牙膏”到“彻底坦白”
十、“叛国”案的严重后果
十一、对张东荪涉案原因的简单讨论
第二章 王芸生与199年以后的《大公报》
一、引言
二、天津《大公报》揭旗“革命”
三、宣布“投降”的意外收获
四、报纸新闻性的初步丧失
五、新制度下的艰难挣扎
六、冲上阶级斗争第一线
七、思想改造再获“解放”
八、求助北京的意外收获
九、誓以余力办《大公报》的决心
十、北迁合并后的内部危机
十一、整风运动中坦露心声
十二、报社内部的“反右”清洗
十三、毛泽东保护下没成右派?
十四、新手埋葬《大公报》
第三章 潘光旦的“思想”与“改造”
一、引言
二、1949年以前的“政治”历史
(一)罢考风波与加入“大江会”
(二)优生救国与精英主义
(三)人权论战中的“外行”
(四)主编《华年》的涉政言论
(五)身陷“一•二九”风波
(六)对学潮态度的转变
(七)寄希望于中央政府
(八)自由理想与苏俄阴影
(九)“一二•一”惨案时的矛盾心理
(十)李闻案的刺激与影响
三、建国后的适应与改变
(一)新政权区别对待的策略
(二)“抗拒改造”的典型?
(三)“愿以教读终老”的无奈
(四)为了跟上新时代
四、说不清的“历史问题”
(一)“非说不可了”!
(二)学周恩来做自我检讨
(三)“承认的就承认,不接受的就坚持”
(四)不能把进步说太多了
(五)越抹越黑的检查
(六)“连盟员的资格都不够”?
(七)落难之际的师生之情
(八)“从极落后的深渊中爬出来”
五、“跟党走”的尴尬
(一)为土家族争名而惹祸
(二)为“罗隆基小集团”陪绑
(三)费孝通反党活动“发明人”?
(四)帽子“戴”也容易“摘”也容易
(五)“改造标兵”奈何命运已定
六、余论
征引文献要目
后 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我觉得这本书大家有空都该读读。硬伤不硬伤的,就别管了,何况既然有人帮忙找了那么多错出来,估计增订本也都改正了。至于学术规范和引文出处不完整的问题,不搞专业研究的还真没必要去纠结。 为啥大家都该读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49年后的共和国史,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  

评分

以前常觉得学文科的可以不必学数学,事实上也往往是数学不好的人才选择文科。但这可能正是我们的文史学科研究不如人意的原因之一,有许多研究者是缺少逻辑思维的。杨奎松显然不是这样的研究者,尽管我无从知道他当年的数学成绩如何,但他在行文中呈现出逻辑清晰的推理,有的地...  

评分

戴晴的《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买了很久,一直未看,听说杨奎松新出的《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对戴著有所批评,才匆匆翻检一过。 戴晴的文字,一如她过去写梁漱溟、王实味、储...  

评分

1949年10月,建国庆典刚过,哲学家冯友兰便写信给毛泽东表忠心。这位曾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写下“违万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骨鲠之句的国民党籍教授,此时却在信中赞颂新政权“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为中国历史开了一个新纪元。”但对于冯的主动示好,毛泽东却似乎不...  

评分

《忍不住的关怀》是我2014年看的第2.5本书,因为之前看了两本给他跨年了。正如名字一样,杨奎松自己先是这样说起:我的研究和讨论,既不在为人立传,也不再研究某人的什么“思想‘更无意对我的讨论对象做盖棺定论之论。我只是把他们放到1949年以后整个中国大环境一级他们周...  

用户评价

评分

意义不必说,山雨风满楼。尊重人性幽暗,注重过程渐进,戒凭结果定断。原料上乘,结论夹生。忍不住关怀写得透,被忍不住“关怀”写得少,对后种“关怀”不能忍到又能忍尚可挖掘。知识分子研究和士的研究理论视野皆有局限,导致确实只写书生而非文理学人,结语问题意识也有偏差。

评分

此书还未读时,就看到史清一篇大作给杨著挑了几十处错误,不禁大跌眼镜。我去了5月11日的理想国文化沙龙专场,当时还写了篇很长的讲座评论。这两个因素反而让我更有兴趣读书了。读过之后,确实看到了诸如张东荪生年1866这样极明显的错误,但我觉得杨奎松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的冷静态度。看过的论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书也不少,论者大都情绪激昂而斥责己所恶者,标榜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却恰恰可能脱离了历史语境。因此杨奎松的追问是振聋发聩的:如果把我们放到同样的情形中,我们会怎样做?他的书没有答案,纯属抛砖引玉,接下来的事该由我辈继续担当。

评分

此书还未读时,就看到史清一篇大作给杨著挑了几十处错误,不禁大跌眼镜。我去了5月11日的理想国文化沙龙专场,当时还写了篇很长的讲座评论。这两个因素反而让我更有兴趣读书了。读过之后,确实看到了诸如张东荪生年1866这样极明显的错误,但我觉得杨奎松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的冷静态度。看过的论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书也不少,论者大都情绪激昂而斥责己所恶者,标榜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却恰恰可能脱离了历史语境。因此杨奎松的追问是振聋发聩的:如果把我们放到同样的情形中,我们会怎样做?他的书没有答案,纯属抛砖引玉,接下来的事该由我辈继续担当。

评分

搞明白了,历史系的人写书,大抵是通过那些犄角旮旯的考据,来论证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你想反驳都无从下手。

评分

编一个歇后语:忍不住的关怀――不跑路,就活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