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我觉得这本书大家有空都该读读。硬伤不硬伤的,就别管了,何况既然有人帮忙找了那么多错出来,估计增订本也都改正了。至于学术规范和引文出处不完整的问题,不搞专业研究的还真没必要去纠结。 为啥大家都该读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49年后的共和国史,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
评分以前常觉得学文科的可以不必学数学,事实上也往往是数学不好的人才选择文科。但这可能正是我们的文史学科研究不如人意的原因之一,有许多研究者是缺少逻辑思维的。杨奎松显然不是这样的研究者,尽管我无从知道他当年的数学成绩如何,但他在行文中呈现出逻辑清晰的推理,有的地...
评分戴晴的《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买了很久,一直未看,听说杨奎松新出的《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对戴著有所批评,才匆匆翻检一过。 戴晴的文字,一如她过去写梁漱溟、王实味、储...
评分1949年10月,建国庆典刚过,哲学家冯友兰便写信给毛泽东表忠心。这位曾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写下“违万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骨鲠之句的国民党籍教授,此时却在信中赞颂新政权“为中国人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为中国历史开了一个新纪元。”但对于冯的主动示好,毛泽东却似乎不...
评分《忍不住的关怀》是我2014年看的第2.5本书,因为之前看了两本给他跨年了。正如名字一样,杨奎松自己先是这样说起:我的研究和讨论,既不在为人立传,也不再研究某人的什么“思想‘更无意对我的讨论对象做盖棺定论之论。我只是把他们放到1949年以后整个中国大环境一级他们周...
意义不必说,山雨风满楼。尊重人性幽暗,注重过程渐进,戒凭结果定断。原料上乘,结论夹生。忍不住关怀写得透,被忍不住“关怀”写得少,对后种“关怀”不能忍到又能忍尚可挖掘。知识分子研究和士的研究理论视野皆有局限,导致确实只写书生而非文理学人,结语问题意识也有偏差。
评分此书还未读时,就看到史清一篇大作给杨著挑了几十处错误,不禁大跌眼镜。我去了5月11日的理想国文化沙龙专场,当时还写了篇很长的讲座评论。这两个因素反而让我更有兴趣读书了。读过之后,确实看到了诸如张东荪生年1866这样极明显的错误,但我觉得杨奎松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的冷静态度。看过的论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书也不少,论者大都情绪激昂而斥责己所恶者,标榜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却恰恰可能脱离了历史语境。因此杨奎松的追问是振聋发聩的:如果把我们放到同样的情形中,我们会怎样做?他的书没有答案,纯属抛砖引玉,接下来的事该由我辈继续担当。
评分此书还未读时,就看到史清一篇大作给杨著挑了几十处错误,不禁大跌眼镜。我去了5月11日的理想国文化沙龙专场,当时还写了篇很长的讲座评论。这两个因素反而让我更有兴趣读书了。读过之后,确实看到了诸如张东荪生年1866这样极明显的错误,但我觉得杨奎松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的冷静态度。看过的论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书也不少,论者大都情绪激昂而斥责己所恶者,标榜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却恰恰可能脱离了历史语境。因此杨奎松的追问是振聋发聩的:如果把我们放到同样的情形中,我们会怎样做?他的书没有答案,纯属抛砖引玉,接下来的事该由我辈继续担当。
评分搞明白了,历史系的人写书,大抵是通过那些犄角旮旯的考据,来论证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你想反驳都无从下手。
评分编一个歇后语:忍不住的关怀――不跑路,就活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