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晚清到民国,甚至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一直有种忍不住的“关怀”。但1949以后,大陆知识分子却被批为停止思想,集体转向。杨奎松问,“如果陷入同样的政治环境中,西方知识分子又会如何?”http://comment.whb.cn/reping_art/view/31839
评分文/严杰夫 2008年,俄国作家索尔尼仁琴在伦敦逝世。消息传来,国内再次掀起了一股阅读索氏的热潮。正是在“俄罗斯良心”这种巨大的身影下,许多人再一次将视野落到国内知识分子的身上,那个“老问题”再度被提起:中国为什么出不了索尔尼仁琴?面对这个艰难的问题,再加上前几...
评分我觉得这本书大家有空都该读读。硬伤不硬伤的,就别管了,何况既然有人帮忙找了那么多错出来,估计增订本也都改正了。至于学术规范和引文出处不完整的问题,不搞专业研究的还真没必要去纠结。 为啥大家都该读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49年后的共和国史,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
评分关于建国后的知识份子的命运的话题,许多书籍资料等都有研究。仁者见仁。而此书则又是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是以王芸生、张东荪、潘光旦三人为例,评述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说来惭愧三人只有潘我略知,但还好,应该不影响理解此书。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首先是...
评分我觉得这本书大家有空都该读读。硬伤不硬伤的,就别管了,何况既然有人帮忙找了那么多错出来,估计增订本也都改正了。至于学术规范和引文出处不完整的问题,不搞专业研究的还真没必要去纠结。 为啥大家都该读读?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49年后的共和国史,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
批评别人的部分很好,但自己做的部分似乎也不见得很好。搞实证见长的来搞知识分子研究,总感觉欠那么点,沈志华如此,杨奎松也如此。
评分史料的堆砌和积累比较充分,杨奎松也足够冷静,并没有像很多著者一般天然地对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潘光旦们倾注太多同情,叙述和评论均比较客观。的确,参与政治本身就是极大冒险的事情,知识分子则因了自身的理想色彩让这种冒险更加放大,悲剧自然也是一个接一个了。
评分虽然书中有不少一眼就能看出的错别字和常识性错误,但这更多应该是出版社编校的责任。通读全书,杨先生客观的史家立场和冷静严谨的考证分析一如既往。1949年后意识形态统管一切下的知识分子心灵史,本来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放宽,这类书籍越发多见。读完这本书,再结合近期同时读的《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一书中讲述海德格尔转向纳粹的种种描写,我们理应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理解。时代潮流如此,一介书生很难撼动全局,即便他们有罪,也是阿伦特视角下类似艾希曼那样的平庸的恶而已。
评分搞明白了,历史系的人写书,大抵是通过那些犄角旮旯的考据,来论证一些不证自明的道理;你想反驳都无从下手。
评分史料的堆砌和积累比较充分,杨奎松也足够冷静,并没有像很多著者一般天然地对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潘光旦们倾注太多同情,叙述和评论均比较客观。的确,参与政治本身就是极大冒险的事情,知识分子则因了自身的理想色彩让这种冒险更加放大,悲剧自然也是一个接一个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