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内容简介:对于20世纪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一个最大的历史悲剧就是,他们是最早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一群人,自认为最了解政治大势,最后却在政治场中最不知所措、动辄得咎、受人轻视。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好看的! 这本书可读性很强不说,史料还很足的样子,很多可能有争议的地方有旁证,又不显得过于枝蔓,而且我还蛮喜欢作者对于感性化的评论的克制态度,最感性的一小 段也许就是写到52年费孝通为潘光旦辩护一节了吧,几行字,是书里难得的作者评论。重点写政治高压的书看过不少...
评分戴晴的《在如来佛掌中——张东荪和他的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买了很久,一直未看,听说杨奎松新出的《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对戴著有所批评,才匆匆翻检一过。 戴晴的文字,一如她过去写梁漱溟、王实味、储...
评分晚清到民国,甚至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对政治一直有种忍不住的“关怀”。但1949以后,大陆知识分子却被批为停止思想,集体转向。杨奎松问,“如果陷入同样的政治环境中,西方知识分子又会如何?”http://comment.whb.cn/reping_art/view/31839
评分鼎革与守道 ——杨奎松《忍不住的关怀》读后 苦茶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五十年内两次鼎革,这对于知识分子产...
评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一直与社会变迁、政治运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群体在建国初期的遭遇尤为引人关注。这一问题与今日社会牵涉太多,再加上众多写作者的学养和态度千差万别,导致有关历史叙述语焉不详,从而限制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 杨奎松教授也意识到了这种现象,...
一边看一边在心中呐喊,再来一次知识分子改造的话,我肯定就完蛋了。
评分史料的堆砌和积累比较充分,杨奎松也足够冷静,并没有像很多著者一般天然地对遭遇不公平待遇的潘光旦们倾注太多同情,叙述和评论均比较客观。的确,参与政治本身就是极大冒险的事情,知识分子则因了自身的理想色彩让这种冒险更加放大,悲剧自然也是一个接一个了。
评分其实是三星半。反正已经仔细修订过了,放心读八。
评分此书还未读时,就看到史清一篇大作给杨著挑了几十处错误,不禁大跌眼镜。我去了5月11日的理想国文化沙龙专场,当时还写了篇很长的讲座评论。这两个因素反而让我更有兴趣读书了。读过之后,确实看到了诸如张东荪生年1866这样极明显的错误,但我觉得杨奎松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的冷静态度。看过的论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书也不少,论者大都情绪激昂而斥责己所恶者,标榜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却恰恰可能脱离了历史语境。因此杨奎松的追问是振聋发聩的:如果把我们放到同样的情形中,我们会怎样做?他的书没有答案,纯属抛砖引玉,接下来的事该由我辈继续担当。
评分我知道知识分子前辈(书中诸如周一良、冯友兰、向达、马寅初)前往红太阳朝圣,因蛊惑宣传或士大夫情结,自觉自愿牺牲他人权利甚至甘愿自身被奴役,结果却上当受骗、身死名裂、国破家亡以及幸存者晚年追忆忏悔、感慨蹉跎、歧路不返的所有可怖而可笑的历史。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