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旦假扮外国教授沃兰德走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首都莫斯科,遇见莫斯科文联主席柏辽兹和青年诗人伊凡,他们不信上帝,也不信魔鬼,沃兰德逐一反驳,并预言柏辽兹当天的死亡。伊凡目睹柏辽兹被电车辗毙的惨剧,怀疑沃兰德是外国特务,紧追不舍,却被关入精神病院,并认识了大师。大师是个不知名的作家,情人玛格丽特崇拜他的才华,称他为大师,他也就以此自居。
大师写过一本关于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小说,受到批判后,惊恐之下烧毁了手稿,进了精神病院。大师失踪后,玛格丽特到处寻找,遇见撒旦的随从,得到回春脂,恢复青春,经历许多奇事后,终于救出大师。在撒旦的指引下,大师和玛格丽特的灵魂越过莫斯科的麻雀山,飞向永恒的家园。
《大师和玛格丽特》把历史传奇、神秘幻想和现实生活糅合起来,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
米·布尔加科夫(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1891-1940),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一个神学教授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音乐、戏剧,曾梦想当歌剧演员。九岁时初读《死魂灵》,便深深爱上了果戈理独特的讽刺艺术风格。但中学毕业后,却考入基辅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从事医生职业。一九二○年弃医从文,开始文学生涯。两年后,他开始在《汽笛报》工作,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特写和小品文,揭露并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著称。他的中篇小说《不祥的蛋》(1925)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高尔基等人的重视。但不久,他被批评为作品严重反对苏维埃,根据他的长篇小说《白卫军》(1925)改编的剧本《图尔宾一家的命运》和话剧《逃亡》被斯大林斥责“为白卫分子辩护”,连同《佐伊卡的住宅》(1926)、《紫红岛》(1928)一并遭到禁演。此后,他的任何作品都无法通过审查,但布尔加科夫依然坚持写作,一九二八年他开始了一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创作,直到逝世。一九六六年,《大师和玛格丽特》在布尔加科夫去世二十六年之后经删节、改动后首次在苏联出版。一九六九年小说完整俄文版在法兰克福出版,从此走向世界,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大师无疑是大师,玛格丽特无疑也是玛格丽特,那么帕休斯-彼拉多是谁? 一个权力者。 一个执行者。 ——他可以下令处决耶稣基督。 一个罪人。 一个凶手。 ——他下令处决耶稣基督。 一个软弱者。 一个可怜人。 ——他只能下令处决耶稣基督。 但他是髑髅地的帕休斯-彼拉多,而...
评分大师无疑是大师,玛格丽特无疑也是玛格丽特,那么帕休斯-彼拉多是谁? 一个权力者。 一个执行者。 ——他可以下令处决耶稣基督。 一个罪人。 一个凶手。 ——他下令处决耶稣基督。 一个软弱者。 一个可怜人。 ——他只能下令处决耶稣基督。 但他是髑髅地的帕休斯-彼拉多,而...
评分每读《大师和玛格丽特》,时而欣喜、时而悲伤,时而期待、时而绝望,交错不已。读毕后,又总不免落个焦躁不安——就如那个尚未得到宽恕的本丢•彼拉多,在每个月满之夜饱受内心的折磨,历千年不止。而小说却始终在那里,它的深邃和博大,一如沃兰德遮蔽苍穹的斗篷,完全掩盖...
评分每读《大师和玛格丽特》,时而欣喜、时而悲伤,时而期待、时而绝望,交错不已。读毕后,又总不免落个焦躁不安——就如那个尚未得到宽恕的本丢•彼拉多,在每个月满之夜饱受内心的折磨,历千年不止。而小说却始终在那里,它的深邃和博大,一如沃兰德遮蔽苍穹的斗篷,完全掩盖...
评分别逗了,人都是要死的。1940年3月10日,列宁格勒,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死了。与此同时一位骑士低空掠过莫斯科,旗正飘飘,马正萧萧。 大师走了,他终于不用面对哪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哎呦,你怎么还没死?”布尔加科夫是个反动作家,以歌颂叛军曝得大名,...
从Simon Nabatov的同名唱片,到电影,到原作,也算圆满。电影情节的顺序自然是“电影的”,也许就像《野棕榈》这样的作品,只有阅读原作才能体会作者刻意安排的章节穿插、复调式并行的妙处。不求全,简单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感。小说中,布尔加科夫将撒旦描绘成充满人性的救世主,甚至撒旦和耶稣都没有世俗概念中的那么对立了。这大概是对东正教当时在苏联处于傀儡地位的尴尬情形的一场彻头彻尾的反讽。出于对精神世界的呼唤和追求,布尔加科夫对处于时局撕裂状态、疾于革新而抛弃传统(尤其宗教)甚至人性本源的苏联发出超前的一问,实际上他在上世纪30年代看到的问题,后来在苏联(俄国)并未得到解决,甚至几乎成为共产主义世界的通病。接受了西德价值观的Simon Nabatov选择这部小说作为专辑概念,就更情有可原了。
评分魔幻现实主义浓墨重彩的三重奏:撒旦降临1930年莫斯科,是鸡犬不宁的荒诞讽刺剧,“恶”的鞭挞反而狠狠揭露世人丑态;犹太总督彼拉多处死耶稣的圣经故事改写,故事厚重,充满象征色彩;独居小楼、不名一文的文学大师与赏识他才华的爱人玛格丽特,作品被禁的布尔加科夫灵魂的孤独多少还是折射了进来。三条线索完美交织在作品里,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使小说成了意涵丰富的“复调音乐”,张力十足,难忘莫斯科众生相,难忘彼拉多的煎熬,更难忘玛格丽特的飞升、疯狂的撒旦晚会、与大师获得的宁静与解脱,整个小说在这个阶段开始绚烂起来,狂奔起来,调子激越得让人难以自拔。
评分上一次读书读得捶胸顿足涕泪横流是上大三的时候看《喜宝》吧?凌晨三点合上书,内心激荡又酣畅,胸腔中有什么力量在涌动只想纵声大喊,我被玛格丽特对大师的爱折服,我为彼拉多等待千年的宽恕痛哭,我希望这伪善的社会被沃兰德破而后立,我愿魔鬼到人间!
评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谁在爱,谁就应该与他所爱的人分担命运。
评分明知不可能发表而进行的写作,成为纯粹的内心独白。余华评得真好:厄运将布尔加科夫与荣誉、富贵分开了,同时又将真正的写作赋予了他。 布尔加科夫完成了自我的分裂,撒旦和大师都成为他的自我。大师为理想写作被羞辱、禁锢,是无助的现实的布尔加科夫,撒旦则是自我的另一股力量,是有力的卫道者。这股力量属于魔幻而不属于现实,属于内心而不属于外界。就像第三十章里的一句话:当人们像你我这样被剥夺掉一切的时候,就该求助于阴曹地府的力量了。 忠心追随大师的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对自我的奖励。浸淫于玛格丽特对大师作品的完全认可和对爱情的无所顾忌,是布尔加科夫支撑自己靠写作活着的一种信念。现实的大师和玛格丽特死去了,魔幻的他们飞向了永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