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伊萨克•多伊彻(Isaac Deutscher),1906年生于波兰,20岁加入波兰共产党,很快成为著名的波兰思想家、苏联及联共(布)问题专家。1932年,加入托洛茨基反对派。1939年,侨居伦敦。一生著述甚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先知三部曲》和《斯大林政治传记》。1967年逝世,时年60岁。他的《先知三部曲》迄今仍是举世公认的研究托洛茨基的最权威著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先知三部曲》是举世公认的研究托洛茨基的最权威着作,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部巨着是由波兰社会主义者伊萨克·多伊彻(Isaac Deutscher,1906-1967)所着。这部书分为三卷:《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The Prophet Armed: Trotsky, 1879-1921;1954年出版)、《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年》(The Prophet Unarmed : Trotsky, 1921-1929;1959年出版)、《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1929-1940》(The Prophet Outcast: Trotsky, 1929-1940;1963年出版)。
作为着名的苏联和联共(布)问题专家的多伊彻,他的主要着作还有 《斯大林之后的俄国》(Russia After Stalin;1953年出版)《斯大林政治传记》(Stalin : a Political Biography;1966年出版)《未完成的革命:俄国1917-1967》The Unfinished Revolution: Russia 1917-1967)等。
《武装的先知》内容叙述了托洛茨基早年的经历、他从孟什维克转变成布尔什维克的过程、他在1905年革命的贡献、他参加和领导1017年十月革命的过程,以及他在十月革命后为保卫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斗争,当中也阐述了托洛茨基对俄国革命所作的理论思考、“不断革命论”的起源和行程过程。
《被解除武装的先知》则相当全面且系统地介绍1920年代俄共党内错综复杂的、激烈的且残酷的派系斗争,详尽地叙述了当时苏俄领袖们在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党内民主、民族问题、“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和“世界革命”等问题上的争论,特别是托洛茨基与斯大林之间的角力。
《流亡的先知》着重在叙述托洛茨基在土耳其、法国、挪威和墨西哥的流亡生涯,他在流亡期间对俄国和世界革命等问题的理论着述,最后以他在墨西哥被斯大林刺杀身亡的悲剧结局告终。
读书超慢的笔者,现在还只把14章的《武装的先知》读到第十一章而已。看来要读完整部三卷本的《先知三部曲》还要一段很长的时间了。无论如何,书中对一个20世纪最重要的革命家的经历和斗争过程作出的生动刻划,无不让笔者对托洛茨基的认识又迈进了一步。虽然一种悲剧的情怀贯穿着整个关于这名杰出革命家的叙述,但是却无损读者们发觉其光芒足以驱走人类社会数千年黑暗的理想泉源。这的确是值得推荐的一部书。
每当提到托洛茨基或以他为首的“托派”,人们往往是谈虎色变。这并不奇怪,因为早在中共1929年10月的《中央关于反对党内机会主义与托洛茨基主义反对派的决议》中,就有托洛茨基反对派“积极地在政治上,组织上,各方面来攻击党,破坏党”的定性,在毛泽东的著名文章《论持久战...
评分1940年8月20日,托洛茨基在书房里发出一声尖叫,杀手雅克松趁托洛茨基不备,用登山冰斧重重地砸在他的头上,托洛茨基的尖叫和顽强反抗使杀手未能再打第二下,随后,杀手被闻声赶来的警卫制服。第二天,8月21日晚7点25分,一代革命伟人、两次俄国革命(1905年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
评分人们几乎已经忘记了托洛茨基。人们知道十月革命,却多不知道正是托洛茨基在列宁不在的情况下领导了十月革命;人们知道苏联红军,却多不知道托洛茨基才是红军的缔造者,并率领它打败了英法帝国主义干涉者和白军,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人们知道新经济政策,却多不知道是托...
评分十月革命的暴力和不够暴力 此书再版与初版虽然只相隔了9年,但在这9年里,中国学界对十月革命的看法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得1999年底或2000年初,席殊书屋在评1999年10大好书时,评委之一、经常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大块理论文章的中共理论家对某些学者提议把《先知三部...
评分多伊彻(IsaacDeutscher)的《先知三部曲》多达一千余页,这无疑对读者的耐心和体力都构成了挑战。但这三部曲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充满了历史研究者应有的谨慎和克制。事实上,作者具有的高远立意和洞察力尤其为主人公的政治沉浮做出了绝妙的阐释。 先知的存在与统治...
二刷
评分许久未经历的漫长阅读体验。Deutscher的文字兼具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战斗力与作为一名追随者的个人关怀。对托洛茨基与社会、苏联及世界环境变迁的结合叙事,让三部曲作为传记作品已经达到巅峰,而更有意思的,则是多伊彻对布尔什维克及诸多政治思想的不经意探讨,更可将本书直接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脉络之中。托洛茨基的思想本身是因其性格与经历而始:一种浪漫主义的追求与限制于自身的偏狭。只见当代种种不过是曾经的余音未停。力不足,唯有掩卷叹息。
评分他伟岸的身影和纯洁的心灵使我们自惭形秽
评分他伟岸的身影和纯洁的心灵使我们自惭形秽
评分托洛茨基晚年的悲剧首先在于权力的丧失,从而只能允许他以政治流亡者的身份进行反对活动;其次在于后革命时代,工人阶级普遍的冷漠和消极情绪;最后在于国际环境的不利条件,即在倒退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和崛起的法西斯主义面前,激进分子政治想象力的匮乏使得他们纷纷或拜倒、或同情于斯大林的官僚主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