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田晓菲,1971年生人,6岁习古诗,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14岁的她,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名动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田晓菲了,不时有佳作问世,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以及她勤奋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这几日有空读了田晓菲老师的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中文好像会翻成《尘几录——陶诗论稿》)。田老师在此著作中刻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陶潜:北宋以降,受东坡影响,大部分文人都将渊明看作一脱俗的隐士,并顺其意来解其诗。作者则指出...
评分要简单说就是陶诗考证,传统学者纵横贯通的功夫不用说,因为还有现代西学的理论,如此“考证”出陶诗全新的境界不说,又顺势研讨“手抄本文化”,给我们文学阅读传统接续多所启发。特别是“虽然互联网文化缺乏物质实体,它却和手抄本文化具有根本的相通之处:它们都是多维的,...
评分这两周陆续读完《尘几录—陶渊明和手抄本文化》。所以介绍一下这个书。在版刻和印刷发达的宋朝以前,手抄本是文本的流通的重要形式。从陶渊明的种种抄本为切入点,田晓菲介绍了陶渊明集中或字或词的种种异文,审视其可能情况,向读者揭示抄本流通和传播中被不断增删改动,...
评分田写书,是用一双透亮的眼眸看往文本深处,用强大的逻辑和众多典故委婉曲折而又连贯通畅地让人顺从她的结论,用来当做结构性习作的典范最佳不过。 田也擅用理论,虽不露声色,却融理论于点滴,这是优,也是缺。理论产生于现象、感性的总结,可惜在产生的刹那便失去...
评分看完了《尘几录》,感觉有几点挺有启发的。 ①在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上,读者不仅亲自对作品进行塑造,并用自己参与创造的文本“证明”他们的诠释。 ②应该把陶渊明放在他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中进行探讨。陶渊明诗是根植于文学和文化传统的,要熟悉老庄,《诗经》《论语》《...
我们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陶渊明,却拥有多个陶渊明。
评分逻辑没毛病
评分不够阐释学的阐释学研究——我很好奇用这种方法的作者,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潜在假设也可能是被树立起来的形象而已,比如宋人树立陶,我们树立宋人,然后又用我们树立的宋人去树立陶。 然后进入了无限阐释的循环怪圈,还是读读诗吧,毕竟诗还是为了美,而不只是阐释的吧?
评分也算是本久负盛名的书了。读了以后,恍然明白为什么以前有老师老强调不要引《宋诗话全编》了哈哈哈!书名起得很好,像个古人的笔记。章节目录也蛮有意思,一眼看上去都搞不清想要讲什么。另,翻完以后,我忽然想到一个事情,就是,不是说是“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么,结果怎么用的全是印本呢。。。。。。
评分Tian的成名作。手抄文本流動性所造就出來的「陶淵明」,人格形象決定異文選擇,異文選定又反過來證明人格的循環論證,能夠在她的文本細讀中得到重新審視和批判,也不過是一種妥協罷了,而詮釋的本質在於又一次賦予意義。感謝@1315128 的生日禮物。#壹陸讀#06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