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几录

尘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晓菲,1971年生人,6岁习古诗,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14岁的她,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名动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田晓菲了,不时有佳作问世,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以及她勤奋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美] 田晓菲
出品人:
页数:341
译者:
出版时间:2007-8-1
价格:3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105421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田晓菲 
  • 陶渊明 
  • 文化研究 
  • 海外汉学 
  • 尘几录 
  • 海外中国研究 
  • 手抄本 
  • 古典文学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读田晓菲《尘几录》,让人很容易就想到一个历史学上的问题,即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理论。其实,不仅中国历史,不仅陶渊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名人的历史,恐怕都存在着一个“层累地造成”的问题。克罗齐所谓“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  

评分

这几日有空读了田晓菲老师的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中文好像会翻成《尘几录——陶诗论稿》)。田老师在此著作中刻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陶潜:北宋以降,受东坡影响,大部分文人都将渊明看作一脱俗的隐士,并顺其意来解其诗。作者则指出...  

评分

我这个人,脾气很不好。动辄喜欢攻击别人。前两天和别人一起出去,吃饭时仿佛同行的人故意要吹些耳边风给我听,说某某人总以为自己了不得,总以为别人不如他,所以如何如何……我听着很不是滋味,心想你们俩和我也是熟人,何必这样呢?可以给我提意见嘛。但其实,人家若给我提...  

评分

评分

讀過《塵几錄》,對手抄本文化和陶淵明的文學鑒賞,有了更深的瞭解。雖然還談不上研究,至少對手抄本文化現象和陶淵明的千古誤讀,有了許多新鮮的見識。其文風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相較之下,現時許多文學研究著作曲高和寡、故作高深的理論詮釋和演繹,相反更令人如墜雲霧,不...  

用户评价

评分

立论甚高且有说服力,对一种“写下的、固定的、可以被还原的”原本的拆解,如果说文献学的一重目标是“判别材料给个能兼顾所有真材料的解释”,那么许多时候在判别一步就开始动用阐释后的阐释,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很喜欢讲中国文化高度自觉所以渴望天真的那一段,用言说谈论忘言,说陶渊明既是作者又是述者,诞生了对乞食这种“叙事”感的诗的精妙分析,但如果是用它来看《饮酒》的话,就觉得好像有点把诗歌太过往performative方向读解,我更倾向于看到这些诗里自我对话和排遣的成分。另外就是,最近论文读了批陶渊明研究,内部未尝了断的不同见解/争辩何其多,远不是宋学传统下的铁板一块,在她以传统陶渊明研究为论辩对象时,也自行塑造了一个均一和简单化的论敌吧。

评分

为批而批、为驳而驳……有点没意思

评分

二刷前言~虽然当初书籍史课上听同学说某位老师对此不认同,但讲真这种看待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搞文献校勘,校勘记上那一堆文字究竟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不一样,如果千年前真的不是那个有理有据的A而是无理无据的B呢?稳定是一种幻觉,一味追求所谓的原本真本,一味膜拜完美,抹杀了一个文本最初的模样,也抹杀了人物所具有的多样性可能。我们需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文本、版本,理性地对待一个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和大家对他的观念。比起一个高洁脱俗的诗人,我更希望能够触摸到他与普通人无差别的世俗和虚伪,哪怕这与他的美德比起来微不足道。

评分

在文本流传的过程中形成数量众多的异文,可能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现象,尤其是诗歌在创作之后必然要经历口传和手抄的过程。宋人整理、刊刻陶渊明集只留下了关于异文的单纯文字注记,其他各类信息都随着抄本的亡佚而消失,利用这些简单的信息还是很难对抄本文化展开深入的讨论。另外附录作为“版本叙录”,是不是太过外行了一点……

评分

有些人爲什麽連paraphase作者的觀點都做不好卻來黑作者?作者什麼時候不懂文獻學了?是因為你們心中的文獻學不是目錄版本校勘而是其他什麽很H的事情嗎?作者什麼時候說她贊成“見南山”了?不要把描寫當成觀點好不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