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几录

尘几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美] 田晓菲
出品人:
页数:341
译者:
出版时间:2007-8-1
价格:3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105421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田晓菲
  • 陶渊明
  • 文化研究
  • 海外汉学
  • 尘几录
  • 海外中国研究
  • 手抄本
  • 古典文学
  • 古典文学
  • 历史小说
  • 文言文
  • 民国题材
  • 人文情怀
  • 时光回溯
  • 家族命运
  • 隐逸之风
  • 哲思探微
  • 心性修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作者简介

田晓菲,1971年生人,6岁习古诗,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14岁的她,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名动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田晓菲了,不时有佳作问世,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以及她勤奋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目录信息

引言
杜诗与韦氏妓:手抄本文化中读者与文本的关系
“求真”的误区
生尘的几案
第一章 得失之间
见山与望山
有入夜半持山去
得与失
乱曰
第二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正名:五柳先生与六朝隐逸话语
重构五柳先生:传记四种
第三章 失去的田园:归陶
不受欢迎的植物
“颇为老农”
饮食与文字
第四章 饮食,死亡,与叙事
得仙
何有于名?
阅读到天黑
文化想像的版图和燃烧的文字
第五章 成器
中空的羞耻
荣木
清算与盘点
紫葵的悲哀
无成
第六章 实/石证
栗里
场所与空间
“吐痕尚新”
石头记:一个关于文学的寓言
结语
附录一 文本的历程
古代重要陶集版本叙录
现代陶集版本选录
英文与日本陶集版本选录
附录二 清醒的阐释:《述酒》
《述酒》阐释的变迁
晋人心目中的“山阳”
回归于“酒”
通释全诗
饮酒与游仙:陶渊明对魏晋诗歌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结语
附录三 陶诗选评
引用书目
人名索引
中译本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两周陆续读完《尘几录—陶渊明和手抄本文化》。所以介绍一下这个书。在版刻和印刷发达的宋朝以前,手抄本是文本的流通的重要形式。从陶渊明的种种抄本为切入点,田晓菲介绍了陶渊明集中或字或词的种种异文,审视其可能情况,向读者揭示抄本流通和传播中被不断增删改动,...  

评分

课程作业: 经过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的论证,“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至宋而极”,这一精到论点已经成为学者共识。在南朝时期,隐士已经相当普遍,陶渊明也仅仅是作为普通的隐逸文人受到关注。萧统编《文选》,只收入他的几首诗和《归去来兮辞》;钟嵘...  

评分

田晓菲眼光毒辣,通过版本的研究,指出了陶渊明形象的构建是一个经典化的过程。不过她太过于执着版本细节的分析而忽视了一个大的事实:事实是:在六朝文学开始声律化、辞藻化、对偶化的演进下,陶渊明却一反常态而行之。而陶渊明的以文为诗、不重辞藻的整体风貌,却不是后代已...  

评分

草草把田教授的《尘几录》正文读完,忍不住要跑来写上两笔。一来是因为田教授治学的思路很新,陶渊明的集子版本诸多,其实早有前人潜心研究,但是把古籍版本中“手抄本”文化的概念抽出来,和陶渊明的形象扯在一起谈读者对于文本的接受与阐释,的确是让人很受启发。这的确...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可算是一本祛魅之书,通过中古文学版本的流动性,演示了想象另一个陶渊明的可能,推崇历史主义的审慎的阐释态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多有会心之谈,也不乏隔膜之处,且说是提供另一种可能,终不免有还原的执念。从附录对《停云》的解读来看,似乎所安君比田秋水更理解这首诗。十七年五月九日阅讫于长沙望岳楼寓次,时闻蛙鼓,将入夏矣。

评分

在文本流传的过程中形成数量众多的异文,可能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现象,尤其是诗歌在创作之后必然要经历口传和手抄的过程。宋人整理、刊刻陶渊明集只留下了关于异文的单纯文字注记,其他各类信息都随着抄本的亡佚而消失,利用这些简单的信息还是很难对抄本文化展开深入的讨论。另外附录作为“版本叙录”,是不是太过外行了一点……

评分

Tian的成名作。手抄文本流動性所造就出來的「陶淵明」,人格形象決定異文選擇,異文選定又反過來證明人格的循環論證,能夠在她的文本細讀中得到重新審視和批判,也不過是一種妥協罷了,而詮釋的本質在於又一次賦予意義。感謝@1315128 的生日禮物。#壹陸讀#062

评分

二刷前言~虽然当初书籍史课上听同学说某位老师对此不认同,但讲真这种看待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搞文献校勘,校勘记上那一堆文字究竟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不一样,如果千年前真的不是那个有理有据的A而是无理无据的B呢?稳定是一种幻觉,一味追求所谓的原本真本,一味膜拜完美,抹杀了一个文本最初的模样,也抹杀了人物所具有的多样性可能。我们需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文本、版本,理性地对待一个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和大家对他的观念。比起一个高洁脱俗的诗人,我更希望能够触摸到他与普通人无差别的世俗和虚伪,哪怕这与他的美德比起来微不足道。

评分

敷衍了得,然证明欠佳。很多时候表示怀疑本身反而不会招致更多的怀疑。但田晓菲也许是深谙矫枉必须过正,当她直截地站在传统的反面的时候,无疑是把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只有当她不是为了反驳某人而写的时候才是她写得最好的时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