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1971年生人,6岁习古诗,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14岁的她,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名动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田晓菲了,不时有佳作问世,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以及她勤奋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看完了《尘几录》,感觉有几点挺有启发的。 ①在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上,读者不仅亲自对作品进行塑造,并用自己参与创造的文本“证明”他们的诠释。 ②应该把陶渊明放在他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语境中进行探讨。陶渊明诗是根植于文学和文化传统的,要熟悉老庄,《诗经》《论语》《...
评分在看尘几录。看了一多半,本来不准备现在来写它,但是看到豆瓣上有骂的极莫名其妙的红评,终于忍不住来说说这本书。毕竟你知道,文人骂文人都是狠绝的,引经据典只为人身攻击,训诂释文,恨不得把人的样貌五官,习惯衣着拿着放大镜来嘲笑。一来是显示自己的学问品位,二来,是...
评分这两周陆续读完《尘几录—陶渊明和手抄本文化》。所以介绍一下这个书。在版刻和印刷发达的宋朝以前,手抄本是文本的流通的重要形式。从陶渊明的种种抄本为切入点,田晓菲介绍了陶渊明集中或字或词的种种异文,审视其可能情况,向读者揭示抄本流通和传播中被不断增删改动,...
评分田写书,是用一双透亮的眼眸看往文本深处,用强大的逻辑和众多典故委婉曲折而又连贯通畅地让人顺从她的结论,用来当做结构性习作的典范最佳不过。 田也擅用理论,虽不露声色,却融理论于点滴,这是优,也是缺。理论产生于现象、感性的总结,可惜在产生的刹那便失去...
评分随便翻翻,没有认真读,觉得有些隔。
评分随便翻翻,没有认真读,觉得有些隔。
评分中文版多了两篇附录,历史主义阅读的典范。出发点+细读好,a little bit too Owenish. 但总觉得Owen来写的话会再往下刨一点。“学陶者何尝见其涯涘!”
评分搞文献搞得这么有可读性,难得
评分有些人爲什麽連paraphase作者的觀點都做不好卻來黑作者?作者什麼時候不懂文獻學了?是因為你們心中的文獻學不是目錄版本校勘而是其他什麽很H的事情嗎?作者什麼時候說她贊成“見南山”了?不要把描寫當成觀點好不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