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菲,1971年生人,6岁习古诗,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老师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年仅14岁的她,以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已出版两本诗集,名动天下,真正是少年成名。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田晓菲已是执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的年轻学者田晓菲了,不时有佳作问世,显示了她深厚的知识积淀。让人惊讶于她的才情之余,更惊叹于她学者的严谨与智慧,以及她勤奋踏实地走过的每一步。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于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尘几录》一书旨在向我们展示,读者不仅体验作者,而且,更通过重新塑造文本以使文本符合自己的解读来“生产”或“创造”作者。《尘几录》以东晋时代的诗人陶渊明作为切入点,检视了文本传播的机制与历史。作者以欧洲手抄本文化研究作为参照系,展现了中国中古时期文本的流动性,以及中国手抄本时代的文本如何因为后代的需要而被重新建构和变形。
这几日有空读了田晓菲老师的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中文好像会翻成《尘几录——陶诗论稿》)。田老师在此著作中刻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陶潜:北宋以降,受东坡影响,大部分文人都将渊明看作一脱俗的隐士,并顺其意来解其诗。作者则指出...
评分课程作业: 经过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的论证,“渊明在六代三唐,正以知希为贵”“渊明文名,至宋而极”,这一精到论点已经成为学者共识。在南朝时期,隐士已经相当普遍,陶渊明也仅仅是作为普通的隐逸文人受到关注。萧统编《文选》,只收入他的几首诗和《归去来兮辞》;钟嵘...
评分这几日有空读了田晓菲老师的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中文好像会翻成《尘几录——陶诗论稿》)。田老师在此著作中刻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陶潜:北宋以降,受东坡影响,大部分文人都将渊明看作一脱俗的隐士,并顺其意来解其诗。作者则指出...
评分这几日有空读了田晓菲老师的Tao Yuanming &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中文好像会翻成《尘几录——陶诗论稿》)。田老师在此著作中刻画了一个鲜为人知的陶潜:北宋以降,受东坡影响,大部分文人都将渊明看作一脱俗的隐士,并顺其意来解其诗。作者则指出...
评分讀過《塵几錄》,對手抄本文化和陶淵明的文學鑒賞,有了更深的瞭解。雖然還談不上研究,至少對手抄本文化現象和陶淵明的千古誤讀,有了許多新鮮的見識。其文風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相較之下,現時許多文學研究著作曲高和寡、故作高深的理論詮釋和演繹,相反更令人如墜雲霧,不...
我们没有一个权威性的陶渊明,却拥有多个陶渊明。
评分在文本流传的过程中形成数量众多的异文,可能是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现象,尤其是诗歌在创作之后必然要经历口传和手抄的过程。宋人整理、刊刻陶渊明集只留下了关于异文的单纯文字注记,其他各类信息都随着抄本的亡佚而消失,利用这些简单的信息还是很难对抄本文化展开深入的讨论。另外附录作为“版本叙录”,是不是太过外行了一点……
评分也算是本久负盛名的书了。读了以后,恍然明白为什么以前有老师老强调不要引《宋诗话全编》了哈哈哈!书名起得很好,像个古人的笔记。章节目录也蛮有意思,一眼看上去都搞不清想要讲什么。另,翻完以后,我忽然想到一个事情,就是,不是说是“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么,结果怎么用的全是印本呢。。。。。。
评分逻辑没毛病
评分Tian的成名作。手抄文本流動性所造就出來的「陶淵明」,人格形象決定異文選擇,異文選定又反過來證明人格的循環論證,能夠在她的文本細讀中得到重新審視和批判,也不過是一種妥協罷了,而詮釋的本質在於又一次賦予意義。感謝@1315128 的生日禮物。#壹陸讀#06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