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M.库切(J.M.Coetzee 1940-),1940年生于南非开普敦,荷兰裔移民后代。成长于南非种族隔离政策逐渐成形并盛行的年代。1960年他离开南非赴伦敦,从事电脑软件设计。1965年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毕业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做教授。1971年回到南非,在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任教。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系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成员,并在该校执教。小说《等待野蛮人》(1980)一出版,即摘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为库切赢得了国际声誉。《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出版当年就赢得英语文学界最高荣誉——英国布克奖。《耻》1999年再度获布克奖,使库切成为唯一的一位两次获该奖项的作家。1994年出版的《彼得堡的大师》获得爱尔兰时报国际小说奖。男孩(1997)和《青春》(2002)是自传体小说,披露他生活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幽暗之地》(1974)、《内陆深处》(1977)、《福》(1986)、《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慢人》(2005)等。库切的每一部作品风格完全不同,意义多元。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除了以上提到的奖项,还获得过法国费米那奖、普利策奖、2000年英联邦作家奖等。2003年库切荣膺诺贝尔文学奖。
《福》(Foe)是作家库切的第五部小说。这部小说是比较典型的后现代作品,与英国传统经典小说《鲁宾逊飘流记》有很强的互文性。可以说《福》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大胆反拨与颠覆。对《福》的解读有不同的版本,一些人认为《福》是“南非状况”的寓言,也有学者从女权主义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福》以苏珊作为个体对事件的亲身经历,一种小历史去反拨那个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宏大历史。在对大历史的反拨方面,该书做出了极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探索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本身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一条解构历史的路径。
一连把与《鲁滨逊》有些关联的几部作品都看过了,觉得这种冒险有趣的地方不少呀!(当然,是非常危险的,小孩子不要试噢) 这部薄薄的小长篇里库切探讨了不少东西,我比较关注的是身份、种族和语言所带来的文化的联系和冲突。 我觉得库切比保罗·奥斯特(当然两个作家我都很喜...
评分自从看过《等待野蛮人》以后就对南非作家J.M.库切产生了的强烈的兴趣,更把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所有作品都抢购到家里。看过了他的《等待野蛮人》、《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青春》、《彼得堡大师》、《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男孩》、《慢人》,但从头几部...
评分“约克水手鲁滨孙的生活和奇异而令人吃惊的冒险:他是一次海难的唯一幸存者,漂泊到岸上,在美洲海岸奥利诺科大河口附近一个荒岛独自生活二十八年。连带记述他最后如何同样奇异地被海盗救走。由他本人撰写。” 以上是《鲁滨孙漂流记》初版首页的文字,它被假设是一名海难水手...
评分有人说读完库切的《福》这本小说,不用阅读福柯、德里达、利奥塔、哈贝马斯、萨伊德、杰姆逊等人的作品,也会对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思潮有深刻了解。我倒是觉得应该反过来说,读过这些个思想家的著作后,再看《福》会有比较到位的把握。比起同样身为大学教授的纳博科夫和...
评分历史与作者的权威性通过反拨经典的方式加以打破
评分我们只能在沉默中相互凝视,就像一只鸟在蛇的面前,但求蛇别将我们吞噬。
评分就像没读过尤利西斯也能明白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没读过鲁滨逊漂流记并不会影响从福中获得阅读的满足,即使抛弃掉互文性这一层面它们也都是充满魅力的小说。库切的福像是一本后现代主义批评小合集,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元小说互文性你想要的它都有。我不会对这种‘学术小说’感到厌烦,认为他又笨拙又自作聪明,即使是,也是可爱一种
评分译文有点儿问题
评分基本上用的是重述经典的笔调,互文什么的因为对话密度过大而被严重削弱了,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书很高端啊毕竟是对经典的解构啊还说不定是历史的投影与变相重构,对啊怎么说都可以,但我就是觉得这种写法土鳖爆了,对比我大图尼埃的版本,高下立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