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苏慧廉

寻找·苏慧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沈迦
出品人:
页数:520
译者:
出版时间:2013-3
价格:4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1331087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传教士
  • 历史
  • 苏慧廉
  • 传记
  • 近代史
  • 基督教
  • 温州
  • 宗教
  • 苏慧廉
  • 诗歌
  • 当代诗歌
  • 女性诗歌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诗集
  • 情感
  • 人生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苏慧廉,英国人,传教士,著名的教育家,欧洲一流的汉学家。他一生最好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并由此开始了一生与中国的缘分。

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的女儿,长大之回到中国,创办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英国庚子赔款最终退还中国的有力推手。

苏慧廉经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而他的历程,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理雅各、李提摩太、赫德、严复、王国维、蔡元培、吴佩孚、胡适、顾颉刚、费正清,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与苏慧廉有着或近或远的联系。

作者沈迦,历时六年,跨越三大洲,用翔实的史料,为我们还原了苏慧廉百年前的人生轨迹,也描绘出大时代的波澜诡谲。日光之下,众生如蚁。对历史的追溯,不光是为了这些不能忘却的纪念,还有对那些逝去的岁月,保持一份尊重。

作者简介

沈迦,1969年出生于温州。杭州大学新闻系毕业,浙江大学文学硕士。曾任《温州日报》记者、编辑,现居加拿大。出版有《文化人换笔》、《温州话》、《普通人——甲乙堂收藏札记》《夏承焘致谢玉岑手札笺释》等多本专著。近年致力于温州基督教史及苏慧廉研究,历经数年,走访太原、北京、香港、澳门、牛津、剑桥及英伦半岛等苏慧廉生活过的城市,重返历史现场、寻找历史后人。遍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台北胡适纪念馆等,在世界各地打捞被中国有意无意遗忘的历史。

目录信息

自序: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 1
主要人物 / 1
小 引 / 1
第一章 陌生人 (1861-1890) / 1
第一节 温州城里的陌生人 / 2
1861年 模糊的苏慧廉 呼召 偕我公会的中国版图
李华庆的生命与爱情
第二节 那时温州 / 18
小城图景 烟台条约 曹雅直独腿“开教”
第三节 苏慧廉来了 / 29
没有人期待他的到来 说温州话、做温州人 为温州话注音
街头与教堂
第四节 甲申教案 / 42
十月四日晚 历史三调 玛高温登场 孤屿江心 钦此
第五节 荒野玫瑰 / 54
火光中的胸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金先生 白屋 “达玲”谢福芸
第六节 第一个十年 / 67
教堂重建 到农村去 乐清传教站 神医苏慧廉
戒烟所与戚宅 调寄《茉莉花》 海生 十年成绩单
第二章 客卿(1891-1900) / 87
第一节 新十年的开端 / 88
海和德加盟 城西小诊所 香港惜别
第二节 回英述职 / 92
翻译四福音书 大英图书馆里的温州《圣经》
剑桥七杰与霍厚福
第三节 枫林迷局 / 102
一纸公告 枫林教案 温州堂审 捉放徐 踏访枫林
第四节 定理医院 / 115
一个叫定理的人 老照片 以定理之名
第五节 戊戌 / 122
北戴河的维新百日 莫理循 北京最后一晚 扩建城西教堂
第六节 世纪之交 / 134
两则书讯 方阵 第一次联区会议
红灯照、哥老会、神拳会 维新变法的反动时期
第七节 庚子年 / 147
出温州记 中国式告别 留守 世界传教大会 国变
回温州 英雄与歹徒
第三章 初熟(1901-1906) / 171
第一节 或明或暗的新世纪 / 172
献殿大典 温州撞了瘟神 夏正邦去世 《新约圣书》
第二节 艺文学堂 / 179
新来的蔡博敏校长 艺文前身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X先生 海坛山麓
第三节 开学大典 / 189
孙诒让年谱上的记录 李提摩太的演讲 合影 艺文新页
刘廷芳
第四节 女性的天空 / 202
娒娒与妹妹 艺文女校 金达玲
第五节 温州医事 / 210
他叫白累德 外国包医生 温州来鸿 天职 为朗召拍照
第六节 转折 / 224
《中国传教纪事》 百年传教大会 温州功业 圣道公会
第四章 山之西(1907-1911) / 231
第一节 生命中的贵人 / 232
丁则良的明信片 文化传教 亦师亦友
第二节 山西教案 / 239
滴血的记录 何超 从太原到山西
第三节 山西大学堂 / 245
共赢 两条路线的斗争 历史的安排
第四节 西学斋 / 250
侯家巷的早晨 西学斋 前任敦崇礼
第五节 太原生活 / 258
屋前的杨柳 主持西斋 Y.M.C.A.
第六节 一本破旧的《论语》 / 266
苏慧廉与理雅各 网上淘书 烬余之书 牛津经典
第七节 洋人与大人 / 273
丁宝铨 夜宴 巡抚之死
第八节 苏家、翁家与渠家 / 281
常熟翁氏 寻找翁氏后人 翁万戈的回忆 花儿
听渠川说往事 问答
第九节 学生与运动 / 295
学运发轫 塞西尔宴客
第十节 最后一课 / 302
蜡烛与空气 十年期满 移交 苏慧廉走后
第五章 烽火(1912-1919) / 309
第一节 北京女校 / 310
皇城根下 北京培华女中
第二节 逃难 / 313
逃难之夜 1912年2月29日夜
第三节 托付 / 319
Lo大人家世 Lo府灾难 带枪的路熙 戒指
Lo大人与Kung大人
第四节 华中联大梦 / 328
苏慧廉的新工作 百年大会上的议题 华中联合大学
《儒释道三教》
第五节 华工与青年会 / 341
赴法华工 青年会 抱犊崮余响
第六章 牛津(1920-1925) / 351
第一节 英国汉学 / 352
沃尔顿街上的“中文系” 牛津汉学
第二节 选举风波 / 356
北京的隐士 巴克斯豪举 尘埃落定
第三节 书斋里的革命 / 362
牛津圣三一 《李提摩太在中国》 遥望东方
第四节 翁之憙的旅欧日记 / 368
旅欧鸿爪 五月二日、周六、晴 布拉德莫路4号 徐树铮
第七章 庚款(1926) / 377
第一节 悲伤的庚款 / 378
庚款与退款 蔡元培出场 中庸的建议 衮衮诸公 中方委员
第二节 威灵顿代表团 / 388
香港特别任务 礼查饭店 苏慧廉答记者问 海上踪迹
第三节 告别温州 / 397
艺文内争 温州中华基督教自立会 花随梦已空 背影
第四节 苏慧廉与胡适 / 410
火车上的访谈 莫斯科插曲 伦敦迎接胡适 牛津地陪
台北纪念馆的偶遇
第八章 暮年(1927-1935) / 425
第一节 大地辙环吾倦矣 / 426
访学哥大 艺文复校 高徒费正清
第二节 告别 / 433
路熙去世 苏慧廉也走了 残缺的讣闻
第三节 苏慧廉之后 / 438
陈寅恪接棒 四海兵戈迷病眼 继任者 《中英佛学辞典》 重逢
后 来 / 449
1948年 1951年 1972年 1991年 2009年 2011年
附 录 / 459
苏慧廉年谱简编 / 460
苏慧廉著述目录 / 474
参考文献 / 476
后 记 / 492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阅读的过程很纠结,书中详实的史料与脑中习惯的认知在心里不断斗争——印象里爱作威作福、惹是生非的“帝国主义侵略帮凶”,怎么忽然对中国如此仁慈、博爱起来?直到看见附录前的那张照片——纪念苏慧廉诞辰的笔记本静静摆在他的墓前,史料战胜了认知,我的心被彻底说服:传教...

评分

评分

不得的说近代中国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孕育了现代文明与现代精神的时代,鸦片战争以一种血腥的方式撕开了已经固守了明清两个封建时代六百多年的中国,伴随着战争侵略而来的还有现代文明的曙光,虽然这种曙光在今天来说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因为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部分外...  

评分

这本书是近年来难得的一本好书,许是因为细节中介绍书是有关山西大学堂和苏慧廉在太原任总教习的缘故,多次忽略推广之后终于买下了。书内容主要叙述温州,自始至终没有什么共鸣。8年前曾跟妈妈同游江南,去了扬州、无锡、镇江、苏州等等地方,过温州而未入,总感觉是小商品和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了。要写一长评……

评分

欠传教士的,迟早要还

评分

不了解不是什么羞耻的事,但当这些被遗忘的历史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视而不见甚至嗤之以鼻那就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了。

评分

在浩瀚史料中勾勒出一位英国神父在晚清年间的传教身影,藉此引向一个回响至今——看似依然悬而未决的“中西文化关系”命题。

评分

#昨晚读到一点 到温州的大巴上读了半个小时 在回杭三小时的动车上终于把《寻找·苏慧廉》读完了 作者沈迦,温州人,曾任《温州日报》记者,后下海从商,中年回到书斋,历时六年写了此书。出版时正逢苏慧廉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写逝去的人的传记,有点像是侦探,从爬梳来的资料里,拼凑想象出一个故事。 因(好歹算)是语言类学生,有听过一些汉学家的名字,理雅各、曹雅直,但读这本书之前从没听过苏慧廉。
到达城西教堂,刚好在礼拜,信徒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
我想,没有几个人会知道这座教堂是谁建的 那个人又有怎样的故事。
大多数人的一生在历史中都不过是“声名水上书”。
好在赞美诗依旧唱着。 “我们向前生活,但我们向后理解。”-索伦·克尔凯郭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