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中国近代史,一个27岁就到中国,为云南傈僳族人服务了半辈子的加拿大女宣教士的传奇纪录,何光沪高师宁黄剑波联袂推荐}本书是一部回忆录。一个在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云南偏远地区支教的外国人,在20余年的中国生活中,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美好、质朴、真诚的语言记录下来给她的亲人朋友。从这些回忆里我们看到了中国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书里涉及到了人文、历史、亲情,对今天的我们,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记录者的敬佩。
杨宓贵灵(Isobel Kuhn, 1901-1957)出生于加拿大,是爱尔兰裔人。长于基督教家庭,但属灵生命真正改变却在19岁那年。1922年大学毕业之后,她在师范学院接受了五个月的训练,取得教师证书,奠定日后为神工作的基础。她曾到过偏远的华西中缅边界传道,在那发现了一群既不是汉人,也不是缅人或西藏人的少数民族——傈僳族人,便长期在那里工作,向他们传福音。她深受感动,从那时起,便决志投身在这个族群中,一生献与主用,后来又被称为“傈僳人的使女”。
异国他乡,只身一人。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啊!我很喜欢这个书名,有时候我们缺的就是多迈出的那一步。二十年异乡路,远赴千里来山区支教,这样的勇气和爱心值得敬意。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人生就是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怎样的信念驱动,让这位加拿大女宣教士只身前往异国他乡...
评分路,是生活的轨迹;戏,是生命的展现。一个在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云南偏远地区支教的外国人,在20余年的生活中,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美好、质朴、真诚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故事本身就是一段极不一般的历史。
评分多走一里路就是一台戏,人生就是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怎样的信念驱动,让这位加拿大女宣教士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施教布道,开始一段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从一个外国人眼中重新审视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土地。
评分80后生人应该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国产美术片《渔童》,里面讲了一个穷凶极恶的洋人传教士企图用各种卑鄙龌龊的伎俩掠夺国宝汉白玉渔盆,还振振有词“这个渔盆是我们国家的”。 幸亏渔盆上画的是有中国特色的大胖小子,要换了今人喜欢的图案还真不好说。 当然在英勇顽强的人...
评分路,是生活的轨迹;戏,是生命的展现。一个在20世纪20年代来到中国云南偏远地区支教的外国人,在20余年的生活中,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美好、质朴、真诚的语言记录下来。这故事本身就是一段极不一般的历史。
近两年前,我就有了下篇的电子版,值此书正式出版之际,再读了一遍,good.
评分第15人读过。
评分这本书是我和上帝的一个小秘密,每次翻开都泪流不止。
评分真实生命的流露。真是为主摆上的一生。无怨无悔。
评分传教士太自恋了,几乎都在美化自己,美化教会。不停地揣测汉人、傈僳、克钦的关系,凭个人喜好乱贴标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