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中心性與神秘主義

自我中心性與神秘主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恩斯特·圖根德哈特(Ernst Tugendhat,1930- )是當代德國語言分析哲學的代錶人物之一。1946-1949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古典哲學,之後在德國弗萊堡大學繼續學習哲學,並成為海德格爾的弟子,195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6年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1980年任柏林自由大學哲學教授。他的代錶作有:《鬍塞爾與海德格爾的真理概念》(1970)、《關於語言分析哲學導論的講座》(1976)、《自我意識與自我規定》(1979)、《倫理學講座》(1993)。

出版者:上海譯文齣版社
作者:[德]恩斯特·圖根德哈特
出品人:
頁數:150页
译者:鄭闢瑞
出版時間:2007年6月
價格:14.00元
裝幀:32開 平裝
isbn號碼:9787532742967
叢書系列:哲學的轉嚮:語言與實踐譯叢
圖書標籤:
  • 哲學 
  • 神秘主義 
  • 神秘學 
  • 分析哲學 
  • 人類學 
  • 現象學 
  • 德國哲學 
  • 宗教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圖根德哈特對現象學和分析哲學都有精深的研究,長期緻力於以語言分析的方法解釋基本的哲學問題,本書是他的最新著作。

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從人類語言的述謂結構齣發,詳細而富有啓發性地闡釋瞭說“我”、閤理性、責任能力、好、看重自己、承認以及自我主動化等重要的人類學特徵,充分說明瞭自我中心性以及各種情緒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從人類學的角度看,人總是看重自我,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從而必定是忍受它所帶來的重負和痛苦。第二部分從自我中心性齣發,重新解釋瞭宗教和神秘主義。圖根德哈特認為,神秘主義是通過麵對世界放棄自我中心性,從而擺脫它所帶來的痛苦。在這一部分裏,作者對基督教神秘主義、印度宗教、道教、佛教做瞭大量細緻的分析,並最終認為,大乘佛教慈悲的菩薩理想是神秘主義惟一穩固的形式。

導論

第一部分 麵對自我

第一章 命題語言與說“我”

第二章 “好”與“重要”

第三章 在實踐中的說“我”:自我主動化和責任能力

第四章 副詞的、審慎的和道德的好;理智的誠實

第五章 麵對生死

第二部分 放棄自然

第六章 宗教與神秘主義

第七章 驚奇

附錄 論曆史性與非曆史性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初步領教瞭什麼是語言分析哲學,叫人生畏。大概理解書裏的意思:自我中心性就是“我”,有“我”這個觀念,就有伴隨産生的欲念和痛苦,等等,在祛除“我”的各種宗教或神秘主義裏,能使“我”獲得解脫的,是大乘佛教,因為它追求的不是使“我”的靈活獲得解脫、得到安寜,而是超越瞭“我”,更進一步,蕓蕓眾生、菩薩境界。這本書給我總的感覺,是作者對比、解釋的功夫很厲害,或許這就是語言分析哲學吧,挺枯燥無趣的:)

评分

神秘主義的一種起源。

评分

看西方人論中國思想很有意思。我不是很理解附錄中圖根德哈特何以認為能夠通過第一人稱理解和第三人稱理解的區分來批判伽達默爾的解釋學中昧於對真理的理由的說明這一點。我承認圖根德哈特的這個區分很重要,但這個區分的兩個方麵似乎正是被伽達默爾的效果曆史意識所包含的。這種意識要求我們既理解文本的世界,又理解我們該如何挪用那個世界中展現齣來的意義。既然伽達默爾如此強調實踐理性,那麼尤其是第一人稱的理解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盡管我也不解伽達默爾在要求我們理解曆史時是僅僅把它作為那個事件本身來理解——這一點似乎正是圖根德哈特可能批判的,因為那就意味著我們隻作瞭第三人稱的理解,卻不求現實處境中對它的理解,所以也就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瞭對理由的說明。附錄的標題很有意味:非曆史性與曆史性。真正曆史性的理解似乎正是非曆史性

评分

初步領教瞭什麼是語言分析哲學,叫人生畏。大概理解書裏的意思:自我中心性就是“我”,有“我”這個觀念,就有伴隨産生的欲念和痛苦,等等,在祛除“我”的各種宗教或神秘主義裏,能使“我”獲得解脫的,是大乘佛教,因為它追求的不是使“我”的靈活獲得解脫、得到安寜,而是超越瞭“我”,更進一步,蕓蕓眾生、菩薩境界。這本書給我總的感覺,是作者對比、解釋的功夫很厲害,或許這就是語言分析哲學吧,挺枯燥無趣的:)

评分

對審慎的好 與 副詞的好 的區分對我有些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