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符碼與控制

階級、符碼與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巴索.伯恩斯坦
出品人:
页数:264
译者:王瑞賢
出版时间:May 01, 2007
价格:TWD300.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570831504
丛书系列: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
图书标签:
  • 教育社会学
  • 伯恩斯坦
  • 社会学
  • 教育
  • 社會學
  • 分类
  • 文学理论
  • 社会学
  • 符号互动
  • 阶级
  • 权力结构
  • 社会控制
  • 文化符号
  • 制度分析
  • 身份认同
  • 社会规范
  • 符号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是《階級、符碼與控制》系列研究的第三卷。這本書的出版象徵伯恩斯坦的符碼理論的完成。《第一卷》、《第二卷》旨在探索符碼的家庭起源,分析家庭的社會關係結構與溝通體系如何生成限制型與精緻型符碼。《第三卷》則將研究範圍擴及到學校。它關心的是,去脈絡化、意義獨立的精緻型符碼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符碼類型,是如何被傳遞的──亦即,教育傳遞模式的建構。

伯恩斯坦在《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一書裡,是以極具創意的分類、架構和界線等概念,將涂爾幹思想中的社會分工原則、有機和機械連帶與社會控制等觀點加以納入,同時摒棄當代教育社會學將他歸類在結構功能論裡,及鉅觀和微觀二分的習慣作法。本書既分析教室、學校的組織結構、傳遞原則、教育知識的類型,同時又論證教育傳遞模式與社會分工和社會控制之關係。另外,我們更能見識到,伯恩斯坦是如何將涂爾幹思想溶入馬克思的階級論裡,發展出不同以往的涂爾幹式衝突論觀點,建構所謂的中產階級教育實踐理論,彰顯中產階級內部變化與現代教育制度變遷的關聯。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巴索.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1924-2000)

係英國20世紀影響最深遠的教育社會學家,一生思想歷經四十寒暑,輯印成五冊,大體以《階級、符碼與控制》(Class, Codes and Control)為名出版,惟副標題互異,意謂關懷焦點和議題的轉進和變化。這五冊依序為《語言社會學理論研究》(1971)、《語言社會學應用研究》(1973)、《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1975)、《教育論述之結構化》(1990)、《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1996∕2000)。

譯者簡介

王瑞賢

英國威爾斯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譯有《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2005,台北:學富)、《教育論述之結構化》(2006,台北:巨流)。

目录信息

社會階級、教育傳遞與社會控制──伯恩斯坦思想之導讀∕王瑞賢
一、伯恩斯坦生平
二、「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第三卷》的重要性
三、符碼理論及其誤解
四、教育變革、社會控制與中產階級之關係
五、伯恩斯坦的涂爾幹社會學傳統
附錄:伯恩斯坦年表和主要著作一覽表
階級、符碼與控制 第三卷:教育傳遞理論之建構
謝辭
序論
社會語言學與教育符碼之關係
缺陷理論
謝辭
參考書目
第一部:學校道德基礎之變遷
第一章 教育共識與不滿之來源
參考書目∕附錄一:附注∕附錄二:工具性與表意性秩序
第二章 教育的儀式
前言∕學校的社會形式∕工業化與學校儀式的回應∕學校的工具性秩序與社會共識基礎∕結論∕參考書目
第三章 開放學校-開放社會?
參考書目
第二部:教育傳遞符碼化之變遷
第四章 課程論
參考書目
第五章 教育知識之分類與架構
前言∕兩種課程類型∕分類與架構∕教育知識符碼類型學∕應用∕統整型與聚集型符碼∕聚集型、統整型符碼與秩序問題∕教育符碼的變遷∕結論∕謝辭∕參考書目
第六章 階級與教學:顯式與隱式
隱式教學與幼兒教育∕學習理論與隱式教學∕階級與隱式教學∕隱式教學的階級預設∕學校的轉換∕不同教育階段之間的過渡∕誌謝∕參考書目∕附錄:物體符碼化與控制模式之注釋
第七章 教育社會學簡史
參考書目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绝对经典

评分

教育方向的涂爾幹派。

评分

教育社会学被内地忽视的经典。 我觉得可以作为家庭教育普及给家长。就此而言,也是悖论:劳工阶层父母最需要这方面知识,却最缺乏获取可能。 第一章区分了学校在道德秩序和知识技能两方面功能,进而从目的和手段两方面分析不同家庭对这两方面功能的态度将家庭划分为不同类型。家庭态度传递给学生。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是比认知更重要的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 第三章借用涂尔干功能和冲突(被忽视的视角),把机械有机团结视为不同的社会整合原则,分析学校的封闭与开放。 第四五章提出分类与架构概念,分析不同类型课程、教学与权力分配社会控制的关系。并继续从涂尔干社会分工角度分析课程教学类型的变迁及其造成中产阶层的矛盾心态与劳工阶层的迷茫无措。 而最后这部分恰恰是我认为伯恩斯坦最大的贡献:从教育学内部而非外部推进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评分

教育方向的涂爾幹派。

评分

教育社会学被内地忽视的经典。 我觉得可以作为家庭教育普及给家长。就此而言,也是悖论:劳工阶层父母最需要这方面知识,却最缺乏获取可能。 第一章区分了学校在道德秩序和知识技能两方面功能,进而从目的和手段两方面分析不同家庭对这两方面功能的态度将家庭划分为不同类型。家庭态度传递给学生。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是比认知更重要的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 第三章借用涂尔干功能和冲突(被忽视的视角),把机械有机团结视为不同的社会整合原则,分析学校的封闭与开放。 第四五章提出分类与架构概念,分析不同类型课程、教学与权力分配社会控制的关系。并继续从涂尔干社会分工角度分析课程教学类型的变迁及其造成中产阶层的矛盾心态与劳工阶层的迷茫无措。 而最后这部分恰恰是我认为伯恩斯坦最大的贡献:从教育学内部而非外部推进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