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丽之宴》是木心关于文学的答问录。
木心,1927年生,原藉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2006年返回乌镇。
“痴心而明哲,明哲而痴心。唯其痴心,再不明哲就要烧焦了,因为明哲,没有这点痴心岂不冻死在雪山上。”P14 “我发现很多人的失落,是忘却了违背了自己少年时的立志,自认为练达,自认为精明,从前多幼稚,总算看透了,想穿了——就此变成自己少年时最憎恶的那种人。”P21 ...
评分前半部是木心的采访集,他自省:胡说八道,假语村言。后半部是小传,反复读了两遍,看到一个“迥然绝尘,拒斥流俗”,凌然独行的艺术家的成形。对于弃长衫布鞋取西装革履画油画的少年,乡人传言于母:华而不实。母探儿时特意添了英国皮鞋瑞士金表,嘱:真的华而不实要先得华再...
评分很长时间没有读过这么纯粹精深的散文,刚开始完全处于迷离状态,没有进入木心先生的语境和心境,这种阅读有些冒失,因此暂搁。 之前,看小说、随笔,都是止言;而这次阅读旅行,完全相反,我欲言,我像傻瓜一样有着嗷嗷的饿态,有着茫茫的思绪。 正如我在书页上写下的独白:...
评分读木心《鱼丽之宴》 胸中有丘壑,谈吐有文采。这就是木心。 听一个人谈话,总是自然地想到他的底蕴、他的内涵和他的文采,一个人读了多少书背了多少文章,不在于他的数字通报上,而在于他的谈话里。木心的谈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先是《文学回忆录》,陈丹青根据木心现场授课实...
评分读木心《鱼丽之宴》 胸中有丘壑,谈吐有文采。这就是木心。 听一个人谈话,总是自然地想到他的底蕴、他的内涵和他的文采,一个人读了多少书背了多少文章,不在于他的数字通报上,而在于他的谈话里。木心的谈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先是《文学回忆录》,陈丹青根据木心现场授课实...
3.7 1“史学使人清醒,哲学使人坚定”2“青春必须动,静的青春往往流于自残”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这种莫名其妙的论断,感觉总裹着一股浓浓的烟尘气3还是文化不够把读不太懂,说个鸡毛蒜皮的小事,木心给我的印象像一只金孔雀,好像是个飘飘然遗世独立的高人,却又总是时不时地在刻意修饰自己的羽毛。4想起马哲老师说的,碎片的知识没有意义,可能这样不求甚解的随笔要少读。
评分最"艰涩"的一本。倒是最后附录<战后嘉年华>一文 真亦假 假亦真写了惨绿少年木心在沪杭两地关于美术 艺术等一众的见闻颇为动人"我曾见的生命 都只是行过 无所谓完成"九三年岁暮 仅以此文 纪念希望有所"完成"的个人和时代的出现。已然残念。
评分文体原因,整体不如倒影,但仍可令人体味其深邃的神髓。
评分雅。真正没有俗。完成了心愿之一:当面念书给人听,然后对方听进去了。
评分去年底時種種機緣多次聽聞,卻屢屢錯過,直到美人發了一段文字,終於一讀。此作為訪談錄,短短幾句回答,字字珠璣。淬鍊過的智慧在於並非一定是真理,甚至初讀會有恃才傲物偏頗之感,但最終卻能拓寬人的視野啓發人思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