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阿城、王安忆、贾平凹的出版往事,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文采风流
★杨葵《过得去》全新增订出版,用干净规矩的句子,追忆一些人,一些事
【编辑推荐】
1、“文笔洗练”的写作标本,杨葵《过得去》增订出版——时隔八年修订全书文字,新增《苏北笔记》《新街口外大街十九号》两篇文章,回忆童年与青年时光。编辑出身的杨葵对文字抱有敬畏心,认为自己只是老老实实写点回忆,“于自己,有三省乎己的企图;于他人,许是个借鉴”。资深出版人张立宪称其为“文笔洗练”的写作标本。
2、作协宿舍与文联大楼里的逸闻轶事:前者住的都是老一辈高级文艺干部,经历过延安时代及之后的风风雨雨;后者留下了杨葵的视力和整个青春,一群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这座大楼里挥洒才华、意气风发。两个空间里是两个时代的文采风流,他们的故事或令人击节,或令人唏嘘。
3、冰心、阿城、王安忆、贾平凹的出版往事:作者从事出版十余年,打过交道的作家不可计数——冰心、阿城、王安忆、贾平凹、石康、海岩、孟京辉、安妮宝贝、张立宪、戴锦华……作者记录下其中印象深刻的几段过往,选择的标准既非对方名声大小,亦非与之私交深浅,只看故事有没有意思。
4、苏北与北京,半个世纪的的雪泥鸿爪:作者生在苏北一座小县城,七十年代度过简朴快乐的童年时光;十一岁迁居北京,其后近四十年光怪陆离的记忆与一串地名关联,虎坊路甲十五号、新街口外大街十九号、农展馆南里十号,以及四九城的二十三座老城门,记录了作者生活、读书、工作的人生轨迹,也记录了时代的风气流转。
【内容简介】
“回忆”是《过得去》的主题与基调,增订版新增《苏北笔记》《新街口外大街十九号》两篇文章,回忆童年与青年时光。杨葵说,好文章的标准是“不做作”,所以只老老实实写点回忆,真人真事,都是自己经历的,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过影响的。
杨葵出身文艺世家,1968年生于苏北,1979年随父母落实政策迁回北京,住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文联的干部宿舍,与路翎、舒群、李准等老一辈高级文艺干部比邻而居;八十年代后期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亲炙钟敬文、许嘉璐、王富仁等名师;九十年代在作家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十几年编辑生涯中与冰心、阿城、王安忆等数百名作者打过交道。丰富的个人经历让杨葵的写作不乏素材,但他谦虚节制,不作宣泄式写作,亦不为打工式写作,只追求文字之美、之力量、之我手写我心;选择记录的故事既非其人名声大小,亦非与之私交深浅,只看故事有没有意思。
【名人推荐】
有人觉得他是闲人,离世已远。看了他的书,知道他什么都看在眼里,只不过含而不堕。——柴静
杨葵之《过得去》,不做妖怪的老实中文。——冯唐
原来我们经常说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文笔洗练”,现在很少用这种词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杨葵的文字即使不能说是范本,但至少是一个标本,让你知道文字的组合还能做得更简化一点,更优化一点。——张立宪
杨葵写的东西我觉得好看,一来他的文字有功底,比较干净;二来他见多识广,读过不少书,编过不少书,是一个很资深的业内人士,他看书是有温情的。——梁文道
【作者自述】
回忆于我,是回得去的,回去的途径就是文字。“回得去”念着不顺耳,所以改成“过得去”。其实这还是借个方便说话,哪有什么过去可以回,所谓过去,都是现在心里的过去,无不都是现在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而每写完一个笔画,它又成了过去。如此,当然也就没什么回得去、过得去。 ——杨葵
杨葵,1968年出生。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业余写作。作品有《坐久落花多》《百家姓》《不经意》等。
回去一定好好拜读大爷的著作。 在博客上看过几篇,文字功夫太好鸟,朴素,准确,真实,像水墨画,真名士自风流。于浮躁无聊的文字圈里,很出尘不染。到底是信佛的哈。 他们都说大爷发福了,好几年毛有见着了,真的福了咩。。。是大奶给喂得太好了吧,想像中。。。
评分8月底在曲阳图书馆日常溜达,在散文架上猛然看到此书,心想,这书好像刚刚火过,最近又没人嚷嚷有多好看了,开始降温的时候正是了解一本书的好时机,随即借走。慢慢看,排在《时间的玫瑰》之后,《过得去》占据了我个人阅读时间中的精华部分——如厕、地铁、等待电脑开机等等,...
评分一个认真审慎,极富情感爱心的编辑,写了这么一本回忆录,回忆文联的大楼,回忆生活过的大院的老人们,回忆他的作者们,还有年少时的饭馆,还有作者和北京每个门的故事。读来颇为舒心。 从文可以看出杨葵作为编辑,对于自己职业的热爱和对文字的谨慎。我无形中对于...
评分十余年前,刚认识杨葵,他叫老颓。还有老放、老牛……一帮“老”家伙,出没于一个叫诗生活的匪窝。最先是李大卫介绍去的,说那里有好哥们儿。我管好哥们儿杨葵叫“老颓叔叔”。那会儿,我逮谁都叫叔叔阿姨,叔叔阿姨们叫我“小蚊子”。 我去北京,老颓们请喝酒。一喝就醉,被扛...
评分昨天停电,冒着满身大汗,把这本书一口气看完了。其实当中前两篇都是已经在《读库》上拜读了的。这本书虽然打的是回忆的幌子,其实走的还是掌故的路子,不过比起传统的那些文人掌故,多了些活泼,所以阅读起来就感觉特别好玩。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中国最好的那些文字不在诗词歌...
很温和淳朴的一本小书。关于作家那一节读得很酣畅。写成在2012之前,回忆八九十年代,我站在二十年代初始,中间隔了两趟,只觉世风日日下,树犹如此。扣一星是因为89年的事儿搂着不说,又老提,lxb不能说又偏多提一嘴,勾得心痒。
评分只看书名 且有电子版就盲目购买的代表作
评分只看书名 且有电子版就盲目购买的代表作
评分杨葵的小文看着很舒服
评分13:58。内容通俗易懂,也有小收获。在北京漂过的,对书中提到的城门和地点略怀念。对阅读环境要求不高。不会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