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孤独的敏感者》是一个有关闲逛者的故事:闲逛是一种诗意的思考;闲逛是一种收藏,将其所闻、所见,哪怕仅是一缕思绪都攥在手里;闲逛者想象力丰富,生性敏感,内心尊贵,他只听从没有目的地的乌托邦的召唤;闲逛者喜欢的孤独,是置身于夜色的孤独,是一个人在黑夜里的狂欢。有趣的是,虽然作者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宪政学者(《南方周末》),但他却说:专业性的学术在他这里,那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是人为挤出的一个地方,而剩下的那一大片空地,却被一个叫“闲逛者”的主人所占据。他没有固定的姿态,没有专注的事物,其存在的唯一方式就是闲逛。闲逛既可以在挤满人群的街道,以漫无目的的游走姿态背离人群,同时又被人群推挤;也可以远离人群,在黑夜的世界里,在那些声色光影以及漂浮于心底的记忆中游荡。他偏爱的是后一种。黑夜中的漫游是一种无聊的快乐。鲁迅、本雅明、竹内好、北野武都是他造访的主人。其实,也不是造访,算是一种顺道的路过,一种好奇心驱使下的探头探脑。闲逛者在黑夜里漫无目的的游荡,这与那些白天匆忙有致的人们形成对照。任何有规则的忙碌,都是一种冗余。这是闲逛者遵守的基本价值。要说明一点的是:闲逛者并不提供娱乐,也不提供教诲,更不想用自我的剖白来换取冰冷的金钱。他呈现的只是漫游的快乐和收藏的热情。
王人博:生于1958年,著名宪政学者,曾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现代法学》主编,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政法论坛》主编。在“西南”,被称为“西南政法的马克思”,是西南政法的精神领袖;在“法大”,“为人不识王人博,法大四年算白活”广为流传,曾被民间20余次提名中国政法大学“影响最大的或最能代表法大形象的人”。
其代表作品:
《法治论》(1989,与程燎原合著),90年代国内外极有影响的名著,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
《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1997),中国宪政文化研究范式的奠基之作;
《宪政的中国之道》(2003),“迄今为止最杰出的宪政研究”(《南方周末》)之一;
《中国近代宪政史上的关键词》(2009),“关键词”研究的代表作。
这本《孤独的敏感者》是著名政宪学者王人博教授的新书,也是近来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杂文集。 我之所以称之为“杂文集”,不是因为书中尽是杂文,而是因为王先生该书中的内容很博杂。想来,这大概也于作者本人广博的学识和广泛的涉猎、爱好有关系。作者洋洋洒洒的十几万言中,...
评分《孤独的敏感者》是个很好的书名。这个词组很恰当地刻画了思想者、阅读者、写作者,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人身上会有一些堪称相互矛盾的特征。 “孤独”,是因为思考与读写都是个人化的,无论表达多么平易简洁,按照最基本的传播学规律,符号、信号的传递与接收都会产生误差,环节...
评分才云鹏 2013年1月27日《深圳晚报》http://wb.sznews.com/html/201301/27/content_2364105.htm 2013年8月18日《法制日报》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130818/Articel12003GN.htm “为人不识王人博,法大四年算白活”,这句略带调侃的小口号洋溢着褒...
评分王人博是中国法学界深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的学者,他年轻时想做摇滚,想当约翰•列侬。可现在他有些失落,“我只能做一个教书匠,谁也影响不了。在中国宪法领域摸爬滚打几十年后,这个已过“天命”之年的男人有了一种宿命的悲观。 “许多年前,在这块园田里...
看随笔如果看法和作者不一样 就会很难受 不过他推荐的书和电影还是不错的
评分看随笔如果看法和作者不一样 就会很难受 不过他推荐的书和电影还是不错的
评分文人气过剩
评分部分观念冲突,但是总结的电影都还不错的
评分说实在的没啥看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