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日记首次公开出版;一部宛如浓缩的欧美断代文化史的名人日记
自《反对阐释》开始,每一本桑塔格著作的问世,都是美国一次重大的文化事件。这种现象,甚至到桑塔格死后都在延续。许多有关她生平逸事的著作在她逝世后陆续出版,而所有这些在桑塔格身后出版的著作中,当属桑塔格日记的出版最令人期待与激动。苏珊•桑塔格身后留下了近100个日记、笔记本。
2008年12月,在她去世4年后,由其子戴维•里夫亲自整理的三卷本桑塔格日记首卷《重生》出版,世人终于得以窥见私人日记中那个真我的女斗士。
1947至1963年,这16年,正是桑塔格从一个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及单身母亲所走过的历程。其生命的中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日记中的内容都是高密度的、省略性的、跳跃性的,有大量的摘抄、无穷无尽的书单、关于写作的想法、与不同时期友人的关系,以及详尽的自我分析。
苏珊•桑塔格(Susan Santag,1933—2004),美国作家、评论家、女权主义者,当代西方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位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的公众良心”、“大西洋两岸第一批评家”。
日记往往是最能够揭露一个人内心的。对于那些不了解她的人(比如我),看到她的日记,能直接从最浅显的照片,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第一印象就是最真实、毫无保留的;但对于那些已经对她有所了解,特别是日常生活中和她有接触的人,看到她的日记会有更多感触和震撼。最内和对外...
评分日记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写? 什么样的情况下:情感的体验和思考本身;生活本身丰富的经历 年龄和好奇心的因素?旅游,熟悉的环境和陌生的环境?(感觉的敏锐程度)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所有的感官半自动或自动的警觉状态,接受的信息量很大,所以时间会变得缓慢。 扩大而言,人生的...
评分1963年苏珊·桑塔格的小说处女作《恩主》问世,那一年,她刚好三十岁。与日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给人们的强大、彪悍、入世、咄咄逼人的形象不同,如果凭小说来推测其作者,苏珊·桑塔格应该是一个极端敏感、内省、甚至有些自闭的人。 苏珊·桑塔格这样评价自己的小说:“《恩主...
评分她——苏珊·桑塔格十分与众不同,在那样的一个不懂她的年代,她叛逆以及堕落,但殊不知这是世人不能接受之她的天性——同性恋。 她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并深度自我剖析与自我反省,给自己勇气,也给后人勇气,了解自己,善待自己,勇敢面对生活的...
评分2004年,桑塔格去世后,儿子戴维着手整理她留下的日记,分三卷出版。《重生》是第一卷,戴维这样描述这本日记:“这些材料呈现的是年轻的桑塔格的肖像,那时她正自觉而坚定地致力于塑造她所向往的自我。” 这本日记记录的正是一个年轻人的自我塑造过程。日期从1947年到1963年。...
谢赠书。我更偏爱《重生》。它展现了少女至青年时代的桑塔格是如何塑造精神性自传的、如何从模糊的生活团块中将自我捏出精确形状的。这一时期也是我正在经历的生命阶段,因而我对这种充满女性力量感、激情的内倾式叙事充满了感同身受的理解、认同与陶醉。这一阶段,桑塔格在脆弱与力量之间的摇摆、在爱的挫败幻灭以及工作的尊严骄傲中的犹疑都令人心碎,她是她所喜欢的赫拉克勒斯的女性镜像。幻灭、美丽、力量、虚弱——一切构筑了她的艳光四射。
评分一个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妙的是她惊人的早慧和精准的把握,使她较早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一直保持自己的尖锐
评分期待下一卷
评分逛图书馆的时候瞥见这本书,随便一翻,恰巧翻到“51年1月3日,带着对自我毁灭意愿充分的意识+恐惧,我嫁给菲利普”这一页,冲击而又好奇,于是借走此书。14岁—30岁的SS,可谓是作为女人最为年轻美好的时光。日记中的她,更多的却是挣扎、纠结、煎熬与焦虑。对自己同性恋身份、对情·欲·性、对婚姻(与老师P认识才十天就结婚)、对读书与写作等等,均是一种狂乱甚至神经质的书写。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和写作拯救了SS,实现了救赎。“我用书籍来浇灌我苍白的心灵”、““对知识的渴求就像性渴求”、“我得扭曲我的灵魂去写作,去享受自由”。当然,我们也看到一个学术女青年的自我修养,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期许,以及众多的书单、影单。SS更看重自己作家的身份,但显然其评论比小说好。似乎再一次证明,要想写好小说,不能读太多书?
评分一个思想逐渐成熟的过程,妙的是她惊人的早慧和精准的把握,使她较早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且一直保持自己的尖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