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被认为是美学经验的来源,那么艺术不再具有优势地位。相反,来源于主体和世界之间的艺术和曾经给艺术合法地位的任何美学话语必须也必定服务于削弱它。继鲍里斯•格洛伊斯近作《艺术力》和《共产主义后记》之后,本书试图避免使用具有牢固地位的美学和艺术的社会理解——它们总是承担观者和消费者的位置。让我们重新考虑艺术生产者的位置,不要问艺术像什么,或者从哪里来,以及它为什么存在第一位置。收录于《走向公众》之中的文章引发诸多思考,尤其是在当下存在的如何使个人和公众对艺术品的认知协调共处的两难问题上更是如此。为了理解公众表达形式对个人利益形式的影响,放宽视野,思考两者各自存在的局限极为必要。
鲍里斯•格洛伊斯(Boris Groys),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艺术与媒体中心美学史、艺术史、媒体史教授,同时也是纽约大学的世界知名教授。
《走向公众》 P8 现在,不仅是职业艺术家,同时也包括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学会通过制造并使用具有双重目的虚拟公共身份或者替身在这个媒体泛滥的世界中生存----即置身于视觉媒体之中,而我们的生物躯体却隐秘于视觉媒体之外。 P9这就意味着当代艺术不应以美学视角,而应以诗学...
评分杜尚之后的马克思:艺术家的两种身体 鲍里斯•格洛伊斯 在20世纪的转折点上,艺术进入了全新的大众艺术生产时期。之前的大众消费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目前所处的境地改变了,如下两点因素导致了改变的发生:首先是生产与分配的技术手段革新,其次则是我们对艺术的理解的转变,...
评分杜尚之后的马克思:艺术家的两种身体 鲍里斯•格洛伊斯 在20世纪的转折点上,艺术进入了全新的大众艺术生产时期。之前的大众消费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目前所处的境地改变了,如下两点因素导致了改变的发生:首先是生产与分配的技术手段革新,其次则是我们对艺术的理解的转变,...
评分对当下文化语境与艺术状态的评价与见解非常到位,虽然有些地方偏于主观,但就艺术批评而言它能做到自成体系,是很可以的。碰到气场合的书,那就多看几遍吧
评分互联网提供一种有趣的组合,资本主义硬件和共产主义软件。我们都是操作键盘的免费手工劳动力
评分对第一篇文章印象深刻
评分以艺术为圆心,半径截取的是“当下”,教科书式美学则不在这个范围之内,思考得以在康德尼采的丛林里松一绑。囊括进这个大圆的是更为有当下活力的现象与见解,看他把目光透过艺术的镜片几次投注到比特的世界就能体会作者多么与时俱进,接了地气的洞见自然有祛除枯燥的不凡之处。
评分格洛伊斯,这绝对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名字,这部小书当中充满着各种洞见。他的理论也是从艺术到政治的理论,与朗西埃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读起来比朗要好玩、新奇、且更看重艺术之维,而且他还不忘关注互联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