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最新作品,也是他继《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和《帷幕》之后的第四部随笔作品,相较于之前三部同体裁作品,《相遇》似乎更为松散,昆德拉抛开了习惯性的七部分结构,以九大篇章呈现自己的思想记录,每个篇章之间似乎缺乏统一性。但是,随着进一步的阅读,我们看到,以开放和灵活的结构进行的,是一个内容更为丰富、更为自由、更具私密性的文本,可以说是昆德拉多年读书笔记、艺术欣赏心得以及对自身生活处境思考的结集。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
一九二九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学院校长,昆德拉在童年时就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
一九六七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在当代文坛的重要地位。一九七五年,昆德拉离开捷克,定居法国,他的长篇小说《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的原作以捷克文写成;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还有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和《相遇》的原作以法文写成。另著有戏剧《雅克和他的主人》。
昆德拉曾于一九七三年凭借《生活在别处》获得美第奇外国文学奖,一九八五年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二〇〇一年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
与昆德拉此前几部评论集一样,在《相遇》中,拉伯雷、雅纳切克、布洛赫等人依旧居于不可撼动的“一哥”位置,画家培根、布贺勒,作家法郎士、马拉帕尔泰等人则成为新贵,卡夫卡、乔伊斯、斯特拉文斯基、贡布罗维奇稍稍淡出,但仍不时显身。另有更多的作家进入客串名...
评分這本米蘭昆德拉的散文. 以人物為主題. 談繪畫. 談文學. 談音樂. 談詩歌. 談歷史. 談政治... 相較於他過去的小說. 這類散文式的文本似少了些美學上的動人姿態. 但卻更直接而完整地呈現出真正的昆德拉面貌.... 也可以說. 這本書是他一種智性與感性的現場展演.... 他總是能以那獨...
评分读过很多遍韩少功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再读米兰·昆德拉的其他文字,凡看见女性,都有种不是特蕾萨就是萨宾娜的感觉,或者,凡看见男性,都有种托马斯的感觉,而阅读米兰·昆德拉这篇散文加随笔的书,便有些不能相遇的距离感。 已经不再年轻的米兰·昆德拉在这本《相遇...
评分《相遇》里的米兰·昆德拉,依然是那个久违的小说家,一个将文学和艺术的本质讲述得越来越轻盈的小说家。在意大利,卡尔维诺曾经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向我们这个刚刚开始的千年建议,将轻盈(lightness)作为未来文学的首要价值;在法国,昆德拉也一如既往地推崇文学中...
评分昆德拉的书已经到了这个程度:无论如何,总要买回来看看;即使不好看,也要给它在书架上留一个位子——总算是一种慰藉吧。这种“慰藉”不排除附庸风雅的成分——不管怎么说,与昆德拉相遇,似乎已经成了我们这个年代一部分人的“文化宿命”。说实话,我是连这个“附庸风雅”...
我有何必。
评分语文摘抄240。
评分委婉点按阿城的话说是知识结构不同,直白点就是我的level太低了。
评分这是一本书评,大部分看不懂,但不明觉厉
评分逼格略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