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士之道

為士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政大出版社
作者:王德權
出品人:
页数:406
译者:
出版时间:2012-9-1
价格:NT45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647520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隋唐史
  • 士人
  • 王德權
  • 历史
  • 中唐
  • 唐史
  • 中古史
  • 修身齐家
  • 治国平天下
  • 儒家思想
  • 士人精神
  • 道德修养
  • 为学之道
  • 君子之道
  • 社会责任
  • 人格完善
  • 经世致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身處困境的唐代士人,習從選士制內部道德環節的失落,理解當代士風變化。他們認為士風惡化,「非受性如此」,而是「制法守度使之然」。本書循著唐人觀點,以「政治體系下的行動者」為主軸,將唐代士人的認識、選擇與行動置於宏觀的政治體系下,進行制度與政治史的考察,以期掌握士人群體的動向。

本書從古代「核心—四方」國家型態的演變,檢視隋代「五服之內,政決王朝」的國制變動,探究制度變遷下士人性質和處境的變化。身處「士人—鄉里」關係斷裂下的唐代士人,面對「士不飾行」的士風惡化現象,如何重構「為士之道」,強化「士—民」關係;面對鄉里內部「民弱而愚」的變化,如何探求「為政之道」,實踐士人富而教之的淑世職能。

作者简介

王德權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

【講授科目】

魏晉南北朝史

隋唐史

中國政治制度史

目录信息

許序
序論 士人、鄉里與國家——古代中國國家型態下士人性質的思考
一、何為問“鄉里”
二、「國家—社會」視野下的鄉里
三、「核心—四方」的國家形態
四、漢代禮儀法制中的“鄉里”
五、「士大夫非天子所命」的讀法
六、唐代「個體化官僚制」的誕生
七、本書的視角與章節
第1章 無鄉里之選——唐代士人處境的制度與結構分析
一、唐前期的選舉議
二、五服之內,政決王朝——劉秩《居選議》分析
三、「無鄉里之選」
四、「士不成士」
五、結論
第2章 酌古之要,適今之宜——杜佑與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
一、酌古之要,適今之宜杜佑論「古與今」
二、杜佑論兩稅法
三、杜佑與中唐士人自省風氣
四、「士自身」——官僚個體化處境下士人自省的動向
五、結論
第3章 孤寒與子弟——制度與政治結構層次的探討
一、唐史研究的「難解之結」
二、關於「孤寒」的幾種解釋
三、「孤寒」解
四、「孤寒」社會實態的多樣性
五、「孤寒」現象的制度與政治結構分析
六、「孤寒」與晚唐政局
第4章 重構「為士之道」——柳宗元士人論的考察
一、柳宗元士人論的諸問題
二、天人之分論的醞釀及其體系化
三、道在於人
四、官者,道之器
五、明與志
六、結論
第5章 「士人入仕」的再詮釋——柳宗元〈封建論〉的一個側面
一、《封建論》要旨
二、生民之意
三、勢
四、理物之士
五、結論
第6章 「為政之道」的探求——從中唐士人的「慚愧」意識談起
一、慚愧的對象
二、慚愧的理由
三、「面向鄉里」的動向
四、「為政之道」的探求
五、結論
第7章 結論——漂泊的士人
一、內與外——古代中國國家形態及其組織化進程
二、仕與士——古代國家組織化脈絡下的士人入仕
三、漂泊的士人——制度與結構變遷下唐代士人的處境
四、「士何事」——重構「為士之道」
五、「士與職」——「為政之道」的探求
六、斷裂與延續——由唐到宋士人群體的動向
徵引書目
作者後記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看不懂思想史

评分

假期外面人實在太多,我本喜靜,便趨之于野,趁閒讀畢此書。 緒論攻擊性過強,有時候就顯得偏頗。不過對於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反思,在研究方法論上另闢蹊徑值得學習。但對於中(包括港台)日研究,也是打一方,捧一方,總體上是攻閻步克先生之不足,捧宮崎市定之所長。 一至七章,第三章最有可讀性,有關唐代“孤寒”的研究方法,既有對前人研究的反思,又有新的見解,且具方法論意義,對後來相關的研究較有影響,如對陸揚有關清流文化的研究。其他章節,可讀可不讀。

评分

作者将中晚唐士人的自省意识放在从王畿到四方的政治框架变化脉胳中来理解,籍此思考政治体系下士人的行动、士风的变化,为解释中古制度变革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评分

主要读了序言和第三章孤寒。 先说序言其实分析的非常透彻,从社会-国家体制来探讨士人如何从乡里走向国家,这也是国家集权化的过程。不过有关阎步克的品位与职位那本的探讨有点……还要商榷。 第三章则是对晚唐孤寒想象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个案式的探讨,从“孤寒”的定义,历史背景,现象及背后制度分析了中晚唐官僚制度和政治运行。个人认为可以连着清流文化那本继续看,会有对比的惊喜 感到作者的野心很大想建构一种中古的讨论体系,但部分概念性的论述以及“士”是否能大而化之地运用于整个中唐还要再看。

评分

昨天赶在图书馆闭馆前,拜读了序论、结论和第六章。德权老师的总体思路是从国家政治体系的变革切入,讨论制度变迁下士人思想的转变。我对隋唐政治制度与士人实在了解无多,不敢多加评论。但是顺着德权老师的思路,延伸至宋代,北宋士人不断谋求改革科举考试的取士制度,尝试建立「乡选里举」的学校取士制度;以及南宋理学家尝试争取学校教育的主导权,重建乡风民俗,这些似乎正是中唐士人的思想动向在宋代的进一步发展,或可进一步研究。另外,关于隋唐间的制度变革,德权老师偏重于官僚制度,如果从社会史的角度来看,中唐均田制的崩坏,是否也是解释四民关系崩坏、乡村秩序失衡的一个视角。对唐史实在不懂,纯属瞎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