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經學史

北朝經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
作者:潘忠偉
出品人:
頁數:339
译者:
出版時間:2014-8-1
價格:4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0094566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經學
  • 魏晉南北朝
  • 學術史
  • 經學史
  • 魏晉南北朝史
  • 經學史
  • 潘忠偉
  • 學術史
  • 北朝
  • 經學
  • 曆史
  • 學術
  • 中國古代思想
  • 文化史
  • 魏晉南北朝
  • 經學研究
  • 史學
  • 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融閤經學史研究與政治局勢、社會變遷等宏觀視野,深入考察北朝經學史上學者群體的命運際遇、地緣背景和社會階層的流動途徑,從而在一種“圖景”式的敘述中,揭示亂世中不為後人所知的“沉默”學術活動,梳理經學風貌的變遷特徵及主導因素,凸顯傳經之人的個人命運,展示動蕩時期政治事件和個人命運相互激蕩的諸多學術光影。

著者簡介

潘忠偉,初習經濟學,繼治曆史學,後拜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王葆玹先生門下,主攻儒傢經學,以論文《〈周易正義〉研究》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副教授,執教於四川師範大學杏壇。涉獵廣博,視野開闊,各種學術背景相互激蕩,見解獨到,尤擅經學。

圖書目錄

小引
引論
一、“以吏為師”及其對漢代經學的影響
二、東漢儒學名門的興衰與今文經學的命運
三、士族遷徙與古文經學的興起
四、魏晉時期儒學新世族的崛起及其風貌
五、君權政治背景下鄭玄經學的演變
第一章 十六國時期的漢化及其經學傳承
一、漢魏時期的夷夏秩序與“五鬍亂華”的前因
二、“永嘉之亂”後的士族遷徙
三、中原少數部族政權的漢化與經學的延續
第二章 北魏前期的政治局勢與經學延續
一、平城時期拓跋氏與中原士族的關聯
二、 “河北經學”的風貌及其結局
三、士族共同體的延續與經學傳承
第三章 北魏中晚期漢化改革中的經學問題
一、經學視野下漢化改革的相關問題
二、從王肅北仕的際遇看南北學術的地緣衝突
三、祭天之禮與鄭、王二學
四、拓跋氏宗廟禘祫製度與鄭、王二學
五、正始時期明堂製度的爭論及其經學史意義
第四章 地緣和階層視野下的北學復興
一、學、仕分離的北魏官學係統
二、地域文化與北朝私學的興起
三、南風北漸、門第偏見與山東士庶學者的坎坷境遇
四、北周:河西、關中學者與流亡名族學者的聚集
五、隋末唐初學術主導權的巨變與孔穎達學派的崛起
第五章 北朝經學流衍的內在若乾問題
一、北朝注疏之學的演進與漢魏經注之學的關聯
二、南北學術格局的消長和北學對南學的融閤
三、從《經典釋文》與《五經正義》看南北義疏的異同
餘 論 《周禮》傳統與北朝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北魏政治進程的理解還偏舊,似乎也沒有注明引用參考瞭什麼前人研究。不過對於不怎麼懂經學的我,感覺討論經學的部分還是挺受啓發的……

评分

論義理之於義疏、士庶私學甚好,論史雖嫌張大士族,又不及緇黃之亢。惜於經義有間。1、作者引隋書述王肅,以為鄭學圜丘、方澤三年一行。案:以正義言之,皆每年行之。鄭注亦無三年一行之義。 2、作者引今文傢聖人感生者無父,此齣異議。然鄭駁之以為聖人有父,如漢高祖。 3、作者以遷廟說禘,以為禘唯在昭穆一祧行之。案鄭學三年喪畢,其鞦祫,翌年夏禘。此後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皆自五年一行之。所引王製疏不為新主入廟。

评分

其實想法還是挺不錯的,不過似乎很多講法以及觀念都稍顯陳舊。另外就是政治史的部分著墨太多,經學史反倒有些不夠。

评分

對於北魏政治進程的理解還偏舊,似乎也沒有注明引用參考瞭什麼前人研究。不過對於不怎麼懂經學的我,感覺討論經學的部分還是挺受啓發的……

评分

論義理之於義疏、士庶私學甚好,論史雖嫌張大士族,又不及緇黃之亢。惜於經義有間。1、作者引隋書述王肅,以為鄭學圜丘、方澤三年一行。案:以正義言之,皆每年行之。鄭注亦無三年一行之義。 2、作者引今文傢聖人感生者無父,此齣異議。然鄭駁之以為聖人有父,如漢高祖。 3、作者以遷廟說禘,以為禘唯在昭穆一祧行之。案鄭學三年喪畢,其鞦祫,翌年夏禘。此後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皆自五年一行之。所引王製疏不為新主入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