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上学时期名璇,后以字罕用,改今名。1909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一农家。193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曾教中学、大学,任编辑。学业方面兴趣广泛,博览,古今中外,人推为杂家。较为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人生哲学。勤于写作。自云亦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必以真面目对人。著述早期偏于语文方面,出版者有《文言文选读》、《文言津逮》、《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等。其后出版者有《佛教与中国文学》、《禅外说禅》、《负暄琐话》、《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等。将刊印者有《谈文论语集》、《说梦楼谈屑》、《流年碎影》等。现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辑审。
这是一本随笔性质的书。作者取晒太阳时闲话之义,于八十年代前期著文,写三十年代前期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旧人旧事,得章太炎、黄晦闻等六十余篇,于1986年出版。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作者说“是当作诗和史写的”,因而笔下总是轻松中含有严肃,幽默中含有泪水。出版以后,国内外报刊如《读书》、《博览群书》、《光明日报》、《文汇读书周报》、《今晚报》、《青年报》,香港《大公报》、《东方文化》等,曾发表多篇评介文章,认为作者有卓识和深情,以行云流水、冲淡自然之笔写今世之《世说新语》,描画“逝者如斯”而寓悲悯人之怀,惜古怜今之趣,书格之奇,文笔之高,为近年所罕见。书早已售罄,现重印,除改正误字外,并增周汝昌先生长跋一篇。
盘膝坐床头,啃鸡脖。无酒,啜凉水,嚼张中行先生《负暄三话》以为乐。识不少博雅之人,见不少情重之言。如入高士之林,俯拾皆是学问,扑面都成风度。 张中行先生以如渊之学问,做浅淡之文章,言浅而情深,文淡而意厚,实在令人高山仰止。 张中行先生有大学问而不以大学问...
评分 评分里面的文章读过多遍,记人记事,多是亲历。 张先生的这本书给我开了一扇窗,顺着他的文章,你发现张先生的学识渊博,同时发现自己的荒疏与无知。 张先生的文章平淡充实,值得反复诵读。书中所记人物,各有性格,张老娓娓道来。 本书虽然名为琐话,作者也说不过篱下闲谈,内涵的...
评分我最初读到张中行先生的著作似乎是八十年代中期,黑龙江一家出版社推出了《负暄琐话》。其实“推出”二字不大确切,因为那时出版社为不知炒作为何物,此外张老先生也还没有后来“燕园三老”、“国学大师”这样的冠冕,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从未听说过作者的名字,书也就出得...
评分《负暄琐话》我是求了很久,都不曾得其一睹的。曾到深圳书城查询,工作人员告诉我已经许久不曾有张老的这本册子售卖,唯剩《顺生论》还有售,惋惜之余,很是不甘。终于得助于深圳大学的周小姐,帮我从其深圳大学图书馆借到黑龙江出版社89年9月版,才得偿所愿。这里再次感谢周小...
随笔的水准不很均匀,瑕瑜互见。然而好的时候非常好。值得翻翻,不过不必每篇都体味,甚至不必每篇都读。
评分一直比较喜欢张中行的 对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我喜欢的
评分就是一个老人嗦嗦嗦的叨叨叨,缅怀这缅怀那的,很多逸闻趣事都很有趣,好笑的有之,沉郁的有之,年岁的沉淀,见识的积层在这边,比那些只在时局边缘旁观却自以为是的反复啰嗦一生的人要有意思的多
评分80年代后,社会逐渐活络起来,很多老作家收到约稿,重新动笔,汪曾祺、张中行,于是散文也好热闹了一阵。我向来爱看老人家的文章,一来功底扎实、耐读,二来常有掌故可看,满足八卦好奇心,还有一种回忆的调调,很温暖而惆怅。此书最喜欢的是写红楼和沙滩的那几篇,因为贴己,而有趣,另有一些,所写人物不认识,而文章的内容也并不很舒畅,拼凑感稍嫌重,就大致翻翻了。
评分鲁国尧先生推荐给研讨班的书,从图书馆借回来重温旧梦。初读这书的时候我还在高中,只能懂前面写人的部分,现在客居京华好几年,才读出了后几篇的味道,广化寺前的狮子却已经不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