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作家几乎将自杀看作一种生命的仪式了,1927年未届四十的芥川龙之介同样以这种方式离世。这位日本近代文学重量级的作家不但谙熟古老的日本文体,诸如俳句,又有良好的西方文学修养——他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语系,在校期间即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形成了“新思潮派”。1915年开始创作时就发表了令他名垂后世的《罗生门》,该小说后来被当代电影大师黑泽明用作同名电影的取材和名称,因此越发越闻名世界。芥川的小说是那样富有传奇的古意,又深具现代人性的关怀,成了我们至今读来仍觉趣味弥远的杰作佳构。此外,他可算得上一个文备众体的作家,评论、散文、诗歌都可圈可点,包括他1921年来中国时写下的《中国游记》。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一直是日本文学界的最高奖项。
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对人性之恶的冷峻逼视,对人生之悲的冷静旁观,即使写到至善至美的人性,也没有玉润菊香的天真赞叹,而是展现这善于美发源时的偶然与荒谬,以及一种被莫名力量压抑而畸变爆发出的惨烈壮阔。
芥川龙之介从不在作品中做判断,无论是事实还是道德上的。他只把现象“原生态”地摆出来,让我们意识到这世界本质上的不可确定性,让“真实”成为一个模棱两可的概念。于是,绝代名画是否真的存在过,即使在亲见者心中也成为巨大的问号(《秋山图》);本不复杂的林中命案却因不同叙述者的矛盾供词成了永不可知的悬疑(《莽丛中》)。
人性正是因为在恶中透露着无奈,在善中隐藏着荒诞,在悲中张扬着崇高,在喜中孕育着短暂,所以才耐人寻味。芥川龙之介在这重重悖论间踽踽独行,留下一个又一个斯芬克司之谜让我们思考。
读此书的时候,不由得赞叹《罗生门》的表里配《密林中》的里表其中的契合与沿拓,从两人的相互作用的罗生门,发展到三为多人但自我剖析的世界——即二到三到无穷,阴暗角落至罗生门至大千世界,善恶的转换到恶的无处不在当真是精彩之极! 远观芥川龙之介,不难发...
评分 评分在生存面前,人们轻易的撕下了道德的面具,露出了丑陋的肉体。 “罗生门”一词,在日语中含有“位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城门”的意思,因此,芥川把故事发生地设在罗生门是有深意的。(黑泽明改编自芥川的另一部短篇《密林中》的电影也取名为《罗生门》,并将以在罗生门下讲故事的...
评分北京今天下了一天的雨,因为下午有点事儿要出去办,便打着伞出门儿了。本来要去的地方不必穿过元大都遗址公园,但忽然有了一点闲情逸致,便决定从公园穿过去,虽然有点绕远。 走进公园里没多远,就觉得有一种特别提神的气息扑面而来,那一瞬间身体内似乎有什么被唤醒了一样,...
评分好的结尾是成功的另一半,就像一个突然离去的背影,让人困惑,让人念念不忘。东方故事混搭人性剖析,就是这么酷。
评分(黑科图书馆)日本短篇之神
评分日本人的小说,跟电影有一样的效果
评分冷静清醒的旁观者,看清了才有不安和彷徨,因为没有解救之道。
评分我喜欢的日本作家极少。夏目漱石是一个。因为夏目漱石很欣赏芥川,所以读他。不坏,然,不到心爱的地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