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思维

野性的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Clande Levi-Strauss)
出品人:
页数:303
译者:李幼蒸
出版时间:2006-1-1
价格:CNY 4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070179
丛书系列:列维·斯特劳斯文集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列维·斯特劳斯
  • 结构主义
  • 哲学
  • 社会学
  • 结构主义,人类学,符号学,考古学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
  • 野性
  • 思维
  • 探索
  • 成长
  • 独立
  • 反思
  • 自然
  • 智慧
  • 觉醒
  • 自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未开化人类的“具体性”与“整体性”思维的特点,认为未开化人的具体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思维没有高下之分,而是互相平行发展,各司其职,人类的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与这两种思维 方式相符。书中涉猎广泛,论述方式别具一格,是一部具有哲学意趣的理论人类学专著。

作者简介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法兰西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人类学家,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以及当初五位“结构主义大师”中今日唯一健在者。

列维-斯特劳斯出生于1908年,青年时代爱好哲学,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嗣后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自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迄今。

目录信息

前言第1章 具体性的科学第2章 图腾分类的逻辑第3章 转换系统第4章 图腾和等级制度第5章 类别、成分、物种、数目第6章 普遍化和个别化第7章 作为物种的个体第8章 可逆的时间第9章 历史与辩证法附录参考文献索引插图目录初版中译者序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图腾具备逻辑性吗 斯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已经看到第二章《图腾分类的逻辑》,承接第一章《具体性的科学》,作者在第二章里探讨了原始部落里修补匠式的思维方式,是否含有西方现代意义上的逻辑。 图腾被原始部落用作划分各部族的标志,不同图腾被作为不同部族的标志,...  

评分

评分

在前言中,列维斯特劳斯竟然说,这本书是他根据自己的一些讲稿“随意扩充”而成的,这也太耍无赖了吧。 既然如此,我也就不细究了: 列维在第一章开头引用了许多研究,说原始人虽然知识范围不够宽广,但是在有限的领域内,知识却是极大的丰富,因此得出结论:原始人并不是只认...  

评分

太初有言,言与神同在。有言即有神灵,因神话归根结底是来自语言材料的。自语言产生之后,人类的交往就从无尽的可能性中脱颖而出,转而进入有限的变化范围。“万花筒中的图案归根结底是有限的,因为组成它的那些碎片是有限的。”在许多文明中,古人对此的认识都很清楚,他们对...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章确实精彩

评分

第一章和最后两章最有用;“修补匠”与“工程师”思维方式的区分特别有启发;通过这本书,我才开始明确建筑师(或说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和所谓设计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对于设计来说,工具是什么,可操作之物是什么,对我来说,设计终于不再玄而又玄,而是切实可以训练,操作的;比起艺术家,建筑师虽然也介于两者之间,但我觉得它更靠近“修补匠”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那是一种区别于“工程师”思维的非线性方式,是对手边既有之物的重新组合,是一种具体性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看似迂回,实则与“工程师”殊途同归。我脑中不止一次想到两个人的形象,一个人不断地前行摘下果实放在路边;另一个人则在他身后不断地拾取,重组这些既有之物,使其别具意义。于是这两个人使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得以完整,得以拓展。这是两种不同的人,这是两种不同的创造。

评分

第一章和倒数两章比较理论,中间的几章基本是听故事OwO除对结构和系统的阐述外,比较令人感兴趣的是谈到了一些跟结构语言学的联系,以及能所指意义在那个时候发生的变迁。最有趣的大概是“原始思维”被“历史人性”建构的现象以及“原始思维”没有“历史”的原因。——就像福柯谈“非理性”被“理性”建构或者波伏娃谈“女性”被“男性”建构一样——“被定义”而导致成为“第二性”、看似对等而实际被挤压成“标出项”。而社会中的“非标出项”对“标出项”的态度,几乎都是同构的——坚决的不平等,看似的友好,实际的蔑视以及给予某种被表面的“保护”所挟裹的践踏。多数二项对立都并不分属平衡着的天平的两端。所以“平等”只是幻觉,洗洗睡吧,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评分

不连续、非时间性、模拟式。野性的思维—文明的思维,艺术—科学。很学术。新手上路,一知半解~

评分

第一遍读大概只有字词和片段的理解,要读到第二遍才能整体把握住吧。他的重点非常明确,切实落在野性思维的“具体”和“抽象”上,然后是那种惯有的发散。在我的理解里,这里不同于他后来的神话学巨作,分为了“人和自然”与“原始群体之间”两个方面,其主题却显像了相似性——名称和分类。从大量细节的阐发入手,到联系和分析。我个人觉得阅读施特劳斯最大的障碍是,不能如他所说在思维上经历这个“先进行分解,然后再在不同的层次上重新组合”的过程,总是倾向于不自觉地目的论。因此不适应他这种阐述的方式,总期待有个明确的指向“思维方式”的结论,而在他整和信息到借鉴各种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学理论化的过程中烦躁不堪。不知道重读是否有帮助,重读重点在第三、第五、第七、第八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