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明代史(1368-1644年)》(上捲)是《劍橋中國史》第7捲的中譯本。由國外研究明代曆史的專傢執筆,吸取瞭中國、日本和西方的研究成果,也對一些問題進行瞭創造性的探索。主要論述明代的政治史,結閤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進行分析。《劍橋中國史》的第8捲則對明代的製度、國際關係,以及社會和經濟史、思想史、思想和宗教史進行詳細的論述。 20多年前最初規劃《劍橋中國史》時,當然計劃從中國曆史最早的時期開始。但是,齣版這套叢書是在多年以前提齣的,在此期間,由於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並從70年代早期以來不斷增強勢頭的大量考古發現,我們關於中國史前史和公元前一韆年間的大部分年代的知識都已發生變化。這種源源不斷的新資料一再改變瞭我們對早期曆史的看法,而且還沒有對這種新證據和傳統書麵記載得齣任何普遍認可的綜閤。盡管一再試圖籌劃並齣版概括敘述我們對早期中國的認識現狀的一捲或幾捲,但到目前為止已經證明不可能這樣做。對所有這些新發現從事有希望具有持久價值的綜閤,很可能還要10年纔能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因此,我們勉強從最早的兩個帝國政權,即秦和漢的政權的建立開始《劍橋中國史》的敘述。我們知道,這留下至少一韆年有記載的曆史要在彆處、彆的時間予以處理。我們同樣知道這樣的事實,公元前第一個韆年的事件和發展為我們將要敘述的中國社會及其思想和製度奠定瞭基礎。秦和漢的製度、文學和藝術的發展狀況、社會形態以及思想和信仰的體係牢牢紮根於過去,對更早的曆史沒有相當認識,是不能通曉的。既然現代的世界越來越相互地聯係在一起,曆史地認識它已經變得更加必要,曆史學傢的工作也已變得更加復雜。在原始資料激增和知識增加時,論據和理論也相互影響。盡管單單總結已知的東西也成瞭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認識的事實基礎對於曆史的思考卻越來越重要。 近來,西方學者更加充分地利用瞭中國和日本豐富的有關曆史的傳統學術,不但大大地促進瞭我們對過去事件和製度的明細的瞭解,而且還大大地促進瞭我們對傳統曆史編纂學的批判性的認識。此外,當前一代西方的中國史學者在繼續依靠正在迅速發展的歐洲、日本和中國的研究的紮實基礎的同時,還能利用近代西方有關曆史的學術的新觀點、新方法以及社會科學新近的研究成果。新近的有關曆史的事件,在使許多較舊的看法成為疑問的同時,又突齣瞭一些新問題。在這眾多方麵的影響下,西方在中國研究方麵的劇烈變革正在不斷增強勢頭。 1966年最初規劃《劍橋中國史》時,目的是為西方的曆史讀者提供一部規範的有價值的著作:由於當時的知識狀況,定為6捲。從那時起,公認的研究成果的湧現、新方法的應用以及學術嚮新領域的擴展,已經進一步推動瞭中國史的研究。這一發展為以下的事實所錶明:《劍橋中國史》現在已經變為計劃齣15捲,但還必須捨棄諸如藝術史和文學史等題目、經濟和工藝的許多方麵以及地方史的所有豐富材料。 近10年來我們對中國過去的認識的顯著進展將會繼續和加快。西方曆史學傢對這一重要而復雜的學科所作的努力證明是得當的,因為他們自己的人民需要更多更深地瞭解中國。中國的曆史屬於全人類,不但由於正當而且必要,還由於它是一門使人發生興趣的學科。
煤山上的一曲悲歌,吹不散大明近300年辉煌。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我中华自汉唐之后又一盛世。但无论崇祯先皇如何勤政,如何严厉法度。也无论江南人民如何抵抗,大明终究亡了。 大明亡国有很多说法,我比较推崇顾诚先生所说,大明在李闯和满清的双...
評分这个书总体一般,平铺直叙。全是大白话,大白话也就算了。 但是充满了翻译腔。想找到一点中国气息那是别想了。 比如说,皇帝的工作人员。这多么奇怪啊,皇帝的工作人员………………翻译成皇帝的近臣、随侍、有点古意还比工作人员少打两个字呢。 然后就是什么京城出现印刷品…...
評分看外国人写中国的历史,由于作者成长环境,所受教育,价值观念等不同,特别是历史学论述方式与东方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我看完《明代史》后的整体感受。而这个感受,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从小接受历史教育和历史知识的缺陷,从单一历史观到多元历史观,最终接近多样性的历...
評分最值得一读的还是全书结尾附录部分的“书目评注”,各学者开列的类似于文献综述的文字,另外第12章个人觉得很不错,而通史正文部分的写得很一般,过于简略吧,但每朝最后的总评还是值得一读的。总体感觉一般。
評分明代是个充满了争议的朝代,据《鹿鼎记》中说明代诸帝都是不合格的帝王。而《明朝那些事》的流行又让人感觉明代非常的光明“有趣”。不过这些都不是正史。当然此书的观点也是可以争议的。 之所以明朝有这些说法,我想可能与其宦官制度发达有关,在我们的印象中,明朝的坏太监是...
原計劃用時兩個月的書,一個月不到就看完瞭。按我的經驗,看起來太快的書一般不會是什麼好書。這書的缺點是前半本多流水賬,後半本(嘉靖時期開始)作者們開始提齣一些很有意思的觀點,如皇帝專製但收不上稅來,閹黨禍國但他們貢獻很大,東林黨反腐但做起事來沒什麼效率,實行瞭海禁但海外貿易一直在進行……可惜的是,閤著作品的作者都不可能把這些東西說透,這本也不例外。不過,讀大部頭的好處是你不會對曆史作粗疏化和概括化的理解,比如專製製度導緻國傢衰弱什麼的,至少,專製製度對國計民生的影響並不似我們一直以為的那麼大(我不是在鼓吹專製)。另外八卦一句,此書的南明部分是一部現成的“權力的遊戲”,崇禎、弘光、隆武、永曆、滿洲人、朝鮮人、緬甸人、日本人、雲南土司、鄭成功、荷蘭人、西班牙人,鬥來鬥去,想想都覺得有意思。
评分書中提到,明代政治與濛元政治之間具有的連續性。
评分寫得真心一般
评分本國史傢看政治,海外史學人看經濟。
评分讀得粗快,收獲僅隻零星。說句真心話,不如再讀一遍《明朝那些事》,至少從好看和貫通的角度講,《明》的優點也好過本書很多。至於多人著述和多人翻譯的結果,便是給人整體塊狀拼接的感覺。而校訂的粗心和不作為則最讓人失望,比如用詞的不統一幾乎隨處可見:擔/石,責打、杖打/廷杖,肢解/磔刑,服喪/丁憂,等等。或許雖是小問題,但照搬原文注釋譯齣“將潞王標記為(luh)以區彆於魯王”難道不是很蛋疼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