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1716-1797),字子纔,號簡齋,又號隨園老人,今浙江杭州人氏。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散文傢和詩人,也是著名的美食大師。他於乾隆四年(1739)中進士,選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區任縣令,先後於江蘇溧水、江浦、沭陽、江寜任縣令七年。為官正直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於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從此廣交賓朋,雲遊四野,對酒當歌,論文賦詩,成為當時著名的雅士,風流纔子。
身為乾隆纔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作為一位美食傢,《隨園食單》是其四十年美食實踐的産物。作者以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瞭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瞭我國14至18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瞭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我國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飲食名著。
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麵。自問世以來,這部書被公認為廚者的經典。
《書邊雜談:粥不亂人亂》 腥膻喫夠了,喝粥;葷素寫夠了,寫粥,大清乾隆朝才子-袁枚是也,人家及冠,其字便是此子有才-「子才」。《隨園食單》曰:「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袁才子如是地說了一囬粥品。 坐享其成...
評分袁枚好好的原著,就被这“延伸阅读+名家杂论”毁掉了 下面是一些截图
評分 評分此书有匠气。 若论精器皿、美馔饮,似乎还是张岱来的更为神妙。颊上三毫,空中生色,色里空空,绰有余想也。 随园则不免事事越俎代庖,与爱自吹自擂的李渔相等。汪曾祺在小说里借了同时代另一才子金冬心之口,“又想起袁子才,想起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把几...
評分《書邊雜談:粥不亂人亂》 腥膻喫夠了,喝粥;葷素寫夠了,寫粥,大清乾隆朝才子-袁枚是也,人家及冠,其字便是此子有才-「子才」。《隨園食單》曰:「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袁才子如是地說了一囬粥品。 坐享其成...
舊時文人講吃,必定帶瞭舊時代色彩,那兩柱香的火候,燃起一個天真性情的人對生活樸實的炊火。
评分袁枚經常提到鞦油,用於葷食,起先不明,以為是鞦茶油,後纔知是深鞦第一抽之醬油,古人以為鹽梅之絕味。
评分終於讀完瞭。百感交集。18世紀的祖國吃貨和今天也差彆不大,深感欣慰。文人的胃啊,不會做的就老實說不會做,我就是寫齣來告訴你我吃過嗬嗬,最多告訴你去哪兒吃。今天的人要是敢這麼寫書非拉齣去胖揍一頓不可。隨園的食單兒是袁枚的食單兒,充斥著文人食客的精神訴求和逼格需要。他對吃有自己的高追求。吃素菜不加葷纔是雅,酒不愛喝但愛喝好酒。豬肉是好肉,牛羊肉隻能算二類。雞是禽中霸王。用雞湯燉一切尤其是魚。隨園的喝茶法兒是高雅且正確噠。還得先告訴你眾口難調咋地某某文人寫的纔是渣。袁枚有點兒萌。
评分舊時文人講吃,必定帶瞭舊時代色彩,那兩柱香的火候,燃起一個天真性情的人對生活樸實的炊火。
评分quit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