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蔔蓀在《朦朧的七種類型》中所說的“朦朧”,既指詩之為詩的根本,又指詩歌語言形式上的特點,這兩個層次的含義具有一種內在的矛盾。這種矛盾既體現瞭燕蔔蓀超越形式主義的努力,也體現瞭燕蔔蓀理論的睏境。它啓示我們,在文學研究中,“美”這一價值尺度是不可忽視的。
Ambiguity這個詞不是一個褒義詞,它的意思是“曖昧”“模棱兩可”或者“不清楚”。 Empson在這本書裡說,在英國文學,尤其是詩歌中,有時候一句話里所包含的意思是曖昧、模糊、不清楚的,你不能確定它說的是什麼。他舉了七種類型,每一種類型都有例子。最終他實際上承...
評分不確定性
评分在談到第六種朦朧(其實燕蔔蓀更偏重於含混之意)時,他說到批評的關鍵是“讀者不得不自己去發明一些說法”,這正是朦朧的成因,文本結構本身的留白召喚著讀者去填充。不論是七種類型、七十七種類型抑或七百種類型,都是無關緊要的,燕蔔蓀已給齣啓示:英語文字狀況本身是極為復雜的(如他形容的“英語正變成一個詞語的烏閤之眾”),詩人在采用這些詞語時已經預設瞭朦朧的可能性,更遑論在“其中注入宗教的、古典的和有關騎士的內容”,而不同知識與視野組成狀況的讀者對文本空白的補充更取決於極個人化的詮釋程度,因而,一如作者自己所承認的,七種類型絕非某種必然的規約,朦朧所昭示的是一個含有巨大能量的闡釋空間。燕蔔蓀對詩歌逐字逐句的闡釋已入化境,譯筆亦上乘,美中不足是,也許正是因為“朦朧”,燕蔔蓀有時將讀者意圖與作者意圖混為一談。
评分講述修辭中的“朦朧”:第一種類型是聲音與氛圍的朦朧,包括對仗;第二種朦朧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選擇意義,融為一種意義;第三種朦朧是同時錶現齣兩種錶麵上上完全無聯係的意義;第四種朦朧,各種選擇意義結閤在一起;第五種朦朧,僥幸的混亂,就是作者無心插柳柳成蔭;第六種朦朧錶述的東西是矛盾的,互不相乾,讓讀者自己進行解釋;第七種朦朧是完全矛盾,錶達作者思想中分歧。其實我覺得說瞭那麼多,還不如詩經簡單說“賦比興”來的痛快。比較艱澀,不過也算文學批評中的必讀物瞭。補瞭一個大學留下的坑。
评分#等待8月
评分我在讀Potential images: ambiguity and indeterminacy in modern art,看到裏麵引用William Empson的seven types of ambiguity,想起這書我讀過,很好,國美齣的這種封麵的這一套書本本都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