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蒋梦麟 回忆录 传记 历史 近代史 民国 西潮与新潮 传记/回忆录
发表于2025-03-29
西潮与新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含《西潮》、《新潮》两书及“附录”。《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中国的百年历史,前半段是作者“亲闻”的,后半段是作者“亲历”的。作者利用抗战期间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写成这样的一部“自传”。这部书被作者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
著名学者罗家伦为本书的中文版作序,说:“经过了七十华年,正是他智慧结晶的时候,到此时而写出他富有哲学内涵和人生风趣的回忆,真所反映的绝不是他一生,而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
这部名为《西潮》的“自传”,是讲外来文化对于中国的影响。他还计划写一部《新潮》,讲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在蒋氏的计划中,《新潮》比《西潮》更重要。可惜仅仅开了个头,作者就病逝了。已完成的几章,也不能算是最后定稿。遗稿中尚存许多写有人生经验与智慧的不完整纸片,系写作时灵感之记录,可惜无人将其整理或续写。《新潮》引言指明这本书的目标:“这本书里要讲的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经验。经验是宝贵的,可是宝贵的经验是付重大的代价买来的。”……
《西潮》先以英文在美国出版,受到美国学术界重视,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所定为重要参考书之一。12年之后,他将此书译成中文,在台湾出版,台湾青年,几乎人手一册。作者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的身份,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校长17年,又曾做过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抗战后期出任红十字会会长。
蒋梦麟,原名梦熊,字兆贤,别号孟邻,浙江省余姚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886年(光绪十二年)生,幼年在私塾读书,12岁进入绍兴中西学堂,开始学习外语和科学知识。后在家乡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908年8月赴美留学。次年2月入加州大学,先习农学,后转学教育,1912年于加州大学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1917岁3月,蒋梦麟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即回国。1919年初,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1964年病逝于台北。
自1919年至1945年,蒋梦麟在北大工作了20余年。在蔡元培任校长期间,他长期担任总务长,三度代理校长,1930年冬正式担任北大校长。先后主持校政17年,是北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学识渊博,精明干练,在那黑暗而动荡的漫长岁月里,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办学,为北京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看了一年,还在看的书。
评分我觉得回忆的部分要优于说理的部分,不过很喜欢那段说理智宇宙、道德宇宙的文字,有足够的世界历史与文化深度
评分看了大半,弃之~~原谅我这几日的没耐心。
评分这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还是一本长者嘉言。有时候我也会想,这种循循儒雅的风度是与学识更有关系呢,还是与经历更有关系呢?PS:蒋先生竟然能在黑暗中凭手感写英文,还写出了一本书,果然不是凡人啊。。。
评分不同人物眼里的历史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蒋梦麟真厉害。如果再有文学气一点评价他,那就是:别人有宝剑,他有笔如刀。 看完这本书,我也准备好入坑了。 坑深01米:这本书原版是用英文写成的,在美国出版发行,12年后蒋梦麟才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行。英文原版没读过,不过光看他的中文版就感觉...
评分作者蒋梦麟。 去北京买了一个月前没有买的这本,因为一位台湾作家在文章中提到,他们当年是如何喜欢这书的。看后感觉尚可,颇有点《金翼》的味道,同为用英语写作,自觉不自觉负了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生活及文化情形的责任,怪不得被哈佛大学远东研究部门列入重要参考书。味道也是...
评分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33岁的蒋梦麟正在上海担任《新教育》月刊主编。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变数,注定这位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和哲学双料博士与北大息息相关相关,《新教育》月刊本来就是仿效北大文学院长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由北京大学和江苏教育会做投资人,而...
评分《西潮》这本书作于作者在昆明躲防空洞时所写,原文用英文写作,名为Tides from the west。为什么要用西潮为题呢?因为本书所写为中国受西方现代化的潮流的冲击而发生的变化。作者说本书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有点像近代史,《西潮》之所以会写成这样是因为作者对国家民族...
西潮与新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