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休謨與洛剋以來,客觀主義的認識論認為真正的知識必須經得起經驗的檢驗,不得超越經驗,如果知識與經驗衝突,人們必須隨時準備拋棄這種“知識”。依據這種認識論,我們必須盡力排除求知過程之中的個人係數,纔能達至完全客觀的理想該書認為,這種以主客觀分離為基礎的認識論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是有害的。事實上,求知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個人懷著責任感與普遍性意圖、從啓發性前兆不斷趨近真實的過程,一旦缺少瞭個人的求知熱情與參與,任何有意義的知識都無法獲得。而個人對求知的寄托、科學社群對知識主張的共識,以及社會對自由思維的尊重,都是人類知識增長過程中環環相扣的要素。
嚴密的理路、詳盡的論證,《個人知識》所呈現的,不僅是一個科學傢對自己誌業的熱情與省思,更是一個公民對自由社會的忠貞與執著。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波兰尼在1958年首先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的。波兰尼之所以提出默会知识,是对传统的实证主义将知识看成是完全客观的、静态的一种挑战。因为自近代科学革命以来,人们用客观主义的科学观和知识观来看待知识,认为知识都是明确的,可表达...
評分《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几十万字的哲学巨著。[②]该书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一种后批判哲学的探索”。从这个副标题可以看出,作者自认为捕捉到了长期以来为人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
評分晨曦微露,清風徐来。最近在阅读Michael Polanyi的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感悟良多!博兰尼所言及的默会知識中不可言传的sense,正是人類发展至今的知识途径之一。博兰尼所言个体知识,我感觉是一种meta-philosophy ,更是一种方法论。在今...
評分摘要:在波兰尼看来,西方传统教育体制过多地强调了可言传的知识—概念体系,而没有真正关注培养受教育者的不可见的素质和存在能力。人们的实践技能、生活感知和言说阅读活动之所以得以发生,从根基上看,都依存于一种决定性的隐性意会整合力量。这也就是人所独有的综合预期能...
評分10年前偶然在学校图书馆开学清理旧书时买到的,那之前有哈耶克和林毓生在他们各自书中的推荐,几周前有同事提起这本书作者哥哥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说从那里看到了信仰,就向她推荐这本书,前天自己从书架上拿下来再翻看时,比10年前明白得多了,不过还有很多细节说不清...
科學傢與科學、哲學與哲學傢或科學與哲學、哲學傢與科學傢,往往不可兩者兼得,他們所處的傳統與辦事邏輯不同,物理學傢齣身的波蘭尼反對機械主義、客觀主義等思潮對科學的解釋,他認為個體所擁有的熱情、默會之力、探索精神同樣重要,如同時代的波普爾一樣,作者也對馬剋思主義影響下的國傢政治、科學方針做齣瞭批評,強調瞭自由社會裏的個性發展纔是“科學”取得進展的保障,最後從一種不可知論的突變意義上琢磨人的默會能力的來源,似乎又歸結到天啓、天賦、上帝那裏去瞭,這究竟還是個謎。
评分2011-03-05;下載瞭電子版,讀瞭第一章,感覺挺有意思的。
评分導師當年的推薦
评分對於自己來說,本書中有啓發的觀點主要就是焦點覺知與附帶覺知。盡管本書裏許多地方談到瞭默識知識,但並沒有看到對這種默識知識進行詮釋的文字,估計應該在其它著作中,而自己閱讀此書主要也就是想瞭解他對此的闡釋。主要還是科學哲學方麵的內容。
评分閱讀過程中,Tacit Knowledge總讓我想到Donna Haraway提齣的situated knowledge情境知識。他和兄弟卡爾 波蘭尼從各自領域對20世紀歐洲思想起到不可小覷的影響,大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