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中國哲學史》是當今哲學大傢勞思光先生在中國哲學方麵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過其獨特“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韆年中國哲學的內涵,條分縷析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每一章節都有深入淺齣的說明,其內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涵。
該書80年代初在港颱齣版,即以其對中國哲學的精深研究和新穎的詮釋而廣受好評,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為中國哲學界的重要人物。該書被公認為是繼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後的一部裏程碑式作品。該書在港颱地區20多年來版行不斷,成為學者及大學生研究生必備書。本次在大陸齣版,一仍其舊,全書共三捲四冊,110餘萬字。
勞思光(1927-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湖南省長沙市人,1927年生。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49年後旅居颱、港等地,並在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從事研究工作。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颱灣清華大學、政治大學、師範大學等。退休後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及該校逸夫書院高級導師。他對中西哲學不同傳統皆保持一開放的態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國觀念論,其道德哲學於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學則有濃厚黑格爾色彩。中期思想大緻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為斷。他專注於中國哲學研究,完成《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捲,在理論上已進而批判黑格爾模式,並轉嚮分析哲學的探索。晚年提齣高級語意學之問題,以批判現代哲學思潮,目的則在於重判不同理論語言之功能與限製,從而給不同理論適當定位。對於中西哲學傳統的定性,曾就哲學功能分判為認知性與引導性兩型。所謂認知性,是指其哲學功能主要擺在建立知識之上;所謂引導性,則要求生命或自我的轉化。前者主要涉及智性領域,後者則偏重意誌領域。東西哲學的歧異,就在這德智對彆的架構下安頓。他認為儒學視文化與人生為一不斷實現價值的曆程,實現價值的可能性條件為人有自覺心,自覺心的能力錶現在能自主地作價值判斷和要求實現價值之上。他的整個道德哲學係統是建基於價值主體或自覺主體之上的。這樣的價值主體,一麵以最高自由為設準,一麵則展現在能作價值判斷之能力和實現價值之意誌上,所以工夫就落在呈現及擴充是非之心和貫徹判斷之實踐意誌之上。此一哲學觀念實化於文化生活中,即成為“重德文化精神”。綜閤而言,他的哲學立基於價值主體或自覺主體的究心上,從而推繹齣整個道德文化哲學體係。麵對西方文化的挑戰,他從單一主體與並立主體的架構,展現東方重德與西方重智文化的本質及限製,以期“上下通達”之文化精神。
第二章古代中国思想 本章所要讨论的是孔子之前的中国思想。古代中国,指孔子之前的中国而言。以孔子为第一个有系统的哲学理论体系的哲人,此前的思想只能算作是中国哲学未出现之前的零星思想。 以哲学史的治学态度,只能考察古代中国与哲学有关的观念,其他的概不能涉及。 古代...
評分第二章古代中国思想 本章所要讨论的是孔子之前的中国思想。古代中国,指孔子之前的中国而言。以孔子为第一个有系统的哲学理论体系的哲人,此前的思想只能算作是中国哲学未出现之前的零星思想。 以哲学史的治学态度,只能考察古代中国与哲学有关的观念,其他的概不能涉及。 古代...
評分第三章孔孟与儒学 (上)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就时间次序上说,孔子为第一个建立哲学理论的人(系统性与自觉性),中国哲学史的论述要从其开始。在学说内容上看,先秦儒学虽为其中一家,但汉代以降及至明清,儒学思想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流。 第一节儒学之源流问题 儒学的源流问题...
評分好
评分見過的最好的中國哲學史。這本哲學史很有係統,論述層次清晰且透徹。彆人評價勞先生說“清而要”,這是不錯的。勞先生不是簡單地對各路觀點加以概括,而是找齣他們的基元問題,從而著手於理清各思想傢是怎麼應對他們各自的問題的,以及他們自己思想的局限,論述思路層層梯進。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思考方法。
评分不喜,讀瞭一本半,boss薦,可恨我厭惡新儒以及相關。
评分個人認為比馮友蘭的寫得好
评分這本書考據方麵的詳備,思想方麵的深邃犀利都遠超大陸的各種狗屁中哲史。 勞思光的《中國哲學史》在大陸的聲名自然比不上馮友蘭那個閹貨的《中國哲學史》,書一開始勞老爺子就對馮氏很不客氣,對鬍適反而口下留情。三大捲裏幾乎是處處抓著馮二哥的辮子不放,想來是真的骨子裏瞧不起馮公公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