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

新编中国哲学史(全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劳思光
出品人:
页数:312;289;668
译者:
出版时间:2005-10
价格:10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335694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劳思光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
  • 思想史
  • 勞思光
  • 中国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
  • 思想史
  • 古代哲学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全四册
  • 学术著作
  • 经典研究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当今哲学大家劳思光先生在中国哲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作者通过其独特“基源问题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将上下数千年中国哲学的内涵,条分缕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每一章节都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其内容正是中国哲学的深层内涵。

该书80年代初在港台出版,即以其对中国哲学的精深研究和新颖的诠释而广受好评,作者因而名重士林,成为中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该书被公认为是继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该书在港台地区20多年来版行不断,成为学者及大学生研究生必备书。本次在大陆出版,一仍其旧,全书共三卷四册,110余万字。

作者简介

劳思光(1927-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湖南省长沙市人,1927年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49年后旅居台、港等地,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台湾清华大学、政治大学、师范大学等。退休后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及该校逸夫书院高级导师。他对中西哲学不同传统皆保持一开放的态度,其思想可作早期、中期、晚期之分。早期思想接近德国观念论,其道德哲学于康德尤近,而文化哲学则有浓厚黑格尔色彩。中期思想大致以70年代至80年代初为断。他专注于中国哲学研究,完成《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在理论上已进而批判黑格尔模式,并转向分析哲学的探索。晚年提出高级语意学之问题,以批判现代哲学思潮,目的则在于重判不同理论语言之功能与限制,从而给不同理论适当定位。对于中西哲学传统的定性,曾就哲学功能分判为认知性与引导性两型。所谓认知性,是指其哲学功能主要摆在建立知识之上;所谓引导性,则要求生命或自我的转化。前者主要涉及智性领域,后者则偏重意志领域。东西哲学的歧异,就在这德智对别的架构下安顿。他认为儒学视文化与人生为一不断实现价值的历程,实现价值的可能性条件为人有自觉心,自觉心的能力表现在能自主地作价值判断和要求实现价值之上。他的整个道德哲学系统是建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之上的。这样的价值主体,一面以最高自由为设准,一面则展现在能作价值判断之能力和实现价值之意志上,所以工夫就落在呈现及扩充是非之心和贯彻判断之实践意志之上。此一哲学观念实化于文化生活中,即成为“重德文化精神”。综合而言,他的哲学立基于价值主体或自觉主体的究心上,从而推绎出整个道德文化哲学体系。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他从单一主体与并立主体的架构,展现东方重德与西方重智文化的本质及限制,以期“上下通达”之文化精神。

目录信息

中国哲学史第一卷
论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序言
壹 已往成绩之探讨
贰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叁 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肆 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
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壹 略说古史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贰 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发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二)殷民族略考
(三)结语
叁 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一)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二)殷周关系
(三)周初之政治形势
肆 南北文化传统之形式及影响
(一)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壹 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贰 古代中国思想之重要观念
(一)《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二)《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三)《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叁 附论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观念
(二)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三)“命”观念
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上) 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壹 儒学之源流问题
贰 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学说
(三)孔子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下)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壹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贰 孟子之学说
(一)心性论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论
第四章 道家学说
壹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贰 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三)《道德经》思想大要
叁 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一)庄子其人与其书
(二)庄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壹 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贰 墨子之思想
(一)兼爱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尚同与国家论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叁 墨辩
(一)墨辩之时代
(二)《墨经》中所涉及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三)《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四)《墨经》中所涉及知识问题
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后序
书目略录
中国哲学史第二卷
中国哲学史第三卷
中国哲学史第四卷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讲中国古典哲学的书,市场上有不少,若说只做一简单了解,翻翻也无妨。然大多讲哲学的书千篇一律,讲哲学史的书更是躲在各种流行观点下投机取巧,若要叫人有所思考,没几本是值得一读的。劳认为,写哲学史的,不能只有史学没有哲学,胡适那半本《中国哲学史》就是,充其量只能...

评分

劳思光的哲学史是几年前在国学论坛上征西大将军推荐的东西。终于等到新版,买来一看,果然没有令人失望。 孔子写得非常详尽,感觉到资料非常丰富,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很多,也很新。 老子写得太简单了,只写了相生相克,而对于宇宙观,道论等等基本上无视。庄子更夸张,读完之后...  

评分

第三章孔孟与儒学 (下)孟子及儒学之发展 第二节孟子之学说 心性论 心性论可分为三点,其一,性善与四端说(价值根源与道德主体的显现);其二,义利之辨(道德价值的基本论证);其三,养气与成德工夫(道德实践) 案:明显可见,劳思光是以主体性哲学的进路来诠释孟子的思想...  

评分

在考证方面,劳老此著确实详实,但是在阐明哲学家思想时,带有个人评判的色彩,所以建议读者在看时,切不要随着这种批判性、断定性的观点所引领,注意他的论证思路和哲学表达即可。全书整体来看,分四卷,在体例分配上,有其独特之处,为何可成为哲学专业的经典,我想大概跟劳...  

评分

首先说明,以前的我一直对“哲学”和“历史”这两门学科都是敬而远之的,参加工作后,多亏了和读书会的小伙伴们一起,在2014年左右开始读了一点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通识读本,前者主要指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后者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喜,读了一本半,boss荐,可恨我厌恶新儒以及相关。

评分

评分

第一卷,第二卷第一章

评分

与一册台版同时入手。台湾人的路数,不见阶级辩证法运动等词让我眼泪掉下来。冯友兰瞬间弱爆了.....不过新儒学也不能全信咳咳

评分

这本书确实倾向性非常强,对心学一派极其偏爱,与牟宗三“道德底形上学”几乎一致,港台地区几乎都是以牟式思维做中哲,动不动就讲形上,比附康德黑格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