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心理学 教育 育儿 儿童教育 教育學 社会学 成长 茱蒂.哈里斯
发表于2024-11-21
教養的迷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 這問題一般人都會不加思索的說, 會呀, 真的是如此嗎? 而很多精神分析或教育理念也都說一個人出了問題, 一定是父母的教養出了問題. 是真的嗎? 這些說法有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 還是只是假說臆測, 或是個案觀察後研究者自己的推論?
這是本非常有趣的書, 作者以科學的研究態度, 將一個大家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拆開來看它的基本假設成不成立, 究竟有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不因為別人都相信便不去檢驗這個假設成不成立.
這是本非常精采的書, 博徵旁引, 作者舉的例子都是你以前知道且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 但是從來沒有想到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 也讓我們看到, 同一個現象, 理論不同時會有這麼不同的解釋. 如譯者( 洪蘭教授, 陽明大學認知科學研究室教授) 也同意社會科學的人在解釋人的行為時, 很少去考慮基因的角色. 因該先把基因遺傳的因素分離出來再去看環境教養的影響才有意義. 而且過去大多數教養假設的研究沒有分辨直接和間接的遺傳效應, ( 直接遺傳效應指身高, 體重, 外貌, 先天氣質…; 而間接的遺傳效應: 如外貌美麗的孩子較容易得到父母的寵愛, 朋友的羨慕…; 而膽怯的孩子較容易引起母親的保護, 手足的調侃, 同儕的捉弄…. 等不同的效應). 直接與間接兩種基因遺傳因素會同時並加重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 從書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社會研究架構的問題, 當研究的結果分析出現正向相關時, 研究者很容易以既有的理念架構過度推論其因果關係. 而且當研究結果與一般社會大眾期待相同者較容易受到重視, 也容易出版; 但更多指出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孩的人格形成無明顯相關時, 這種與既定觀念不同的研究結果就容易被忽略(即使其研究樣本更大, 研究方法更精確).
在我們生活週遭很常見的: 在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姊妹, 並沒有比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更相似. 而在移民的家庭中可以看到父母往往仍是說著原來自己本國的語言, 而他們小孩如果在12歲以前就跟著移民, 可以發現他們的語言, 思考方式已同化成移民國家的小孩一樣, 和他們的父母不同了. 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學家讓他的小孩和同齡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撫養長大, 雖然同時以人類的方式教養他們, 結果發現是她的小孩越來越像黑猩猩的行為, 而提早將黑猩猩送回動物園( 因為與人類同齡的黑猩猩在智力發展速度上較人類的小孩快, 所以有帶領作用). 作者指出兒童的社會化並不是模仿大人, 因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 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 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孩. 在孩子的社會化分類中基本上大人與孩子是屬於不同分類的, 孩子會依照社會團體中他們認為像他們的人( 同儕 )來修正他們的行為. 作者認為小學期間是孩子開始社會化, 人格發生永久改變的關鍵期, 他們在同儕團體中的地位, 是否被嘲笑, 團體的文化對他們有深遠的影響.
一百年前並沒有教養的假設, 以前的父母並沒有像現在的父母在教養假設下小心翼翼地呵護教養小孩, 而多半是由大孩子帶著小孩子自然成長, 能說以前的人人格就較不健全嗎? 而給小孩子安排一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同儕環境, 也不能確保她的同儕團體影響確保就是好的, 她的外貌, 天生性格等種種其他無法預測的因素都會影響他在同儕環境中的社會化過程. 就像作者說雖然她已經很努力了, 卻也不知道為什麼她的兩個小孩這麼不同; 所以生命自有其歷程, 輕輕鬆鬆愉快地養育小孩就好了.
在波士頓閱讀這本書更加有感觸, 可以看到唐人街中年以上的中國移民說話腔調, 及生活方式仍是一貫的中國人文化. 但出了唐人街, 卻可以看到一口流利英文, 舉止行為和美國青少年無異的第二代移民. 父母教養決定孩子的性格是否真是一種迷思?
作者主要觀點是認為人格形成過程中,遺傳自父母的基因和同儕都很重要, 但父母的教養方式並無決定性的影響. 並從遺傳學, 社會人類學, 心理學, 語言學的觀點, 舉了非常有力的證據來支持這個新的說法. 作者三十多年前被哈佛心理系博士班退學, 但之後卻成為暢銷心理教科書的作者, 而 1995 年當她的文章” 教養的迷思” 發表在心理學最權威的Psychological review 期刊時引起軒然大波, 因為過去近百年來, 沒有人挑戰過教養的假設, 而且文章出自一篇沒有掛任何研究所, 大學教授頭銜的女性作者. 但是 1997 年美國心理協會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因為這篇論文頒給她傑出論文獎.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其实是双向的,父母对待孩子的不同态度可能也是由于孩子本身的不同,这点深以为然。而孩子较多的受到团体社会化的影响而不是家庭则是比较新的观点,貌似也能够比较合理的解释我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PS:这书的教养其实是教和养合在一起啊
评分非常好,尤其是有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背景,再看这本书很有裨益。可以说是对家庭父母“教养”小孩这个体系的有益补充。以前不管是主流心理学还是我自己都确实忽略了小孩的同侪对小孩的影响力这点
评分电子书的版本太差了,详细看了前半本,眼睛实在吃不消,后半本粗略的读了,淘宝上台湾代购要等三个月,还是准备收一本。我挺认同作者关于伙伴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性格的影响的部分,作者讲的很深入,几乎是从灵长类动物和原始人本能讲起的,很受启发。儿童进入一个社会化环境后,很多变化是父母控制和影响不了的。不过在家庭教育的影响方面,我觉得作者还是没有研究的很深入,当然她也很明白的解释了无法对基因影响和父母教育影响进行明确区分,从而导致很多专家的研究根本不可信的原因。所以父母们放轻松,自己有基因缺陷的别去强求小孩,自己有基因优势的,也不用过分担忧,哈哈!
评分关于社科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书我对作者的最大期望是把研究方法讲清,没有重大逻辑纰漏,并且解答虚拟的理性读者的疑问。很少书籍能做到,但这本做到了,能感受到作者的诚意。
评分有些书在说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有些书在讲你完全不知道的领域。这本书是在讲你以为你自己知道的领域,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好的父母真的可以教出好的孩子吗? 很多颇为颠覆的观点,推荐所有的爸爸妈妈看。
“从娃娃抓起”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一切都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甚至中医都要从娃娃抓起。什么都从娃娃抓起,效果如何呢?这就不好说了……朱迪斯·哈里斯的《教养的迷思》一书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从娃娃抓起”不管用...
评分9.25 DAY001 开始看《教养的迷思》2% 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巨大的力量”是中性词,用得好便是收获,用得不好或不会用便是伤害。群体的意识是有强制力的,而有时本不愿遵循强制力,却只能在习惯里无奈前行。如何与群体中的人保持联系并获得好处,且不被利用或支配,是个太高...
评分1、作者是在挑战育儿的常识,而实际上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常识”诞生的历史也不久,这些“常识”一开始就是反抗传统的。只是由于整个社会对专家或专业人士的迷信,才让其成为众人普遍接受的常识。父母以及以父母为核心的家庭环境,并不能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评分在反思中走出迷思 评《教养的迷思》 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对待每一个观点和想法,甚至是所谓的绝对真理和常识,最好用审慎的眼光去看待他,不是完全的赞同或绝对的反对,而是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他,在生活的实际和自己的经验判断下确定他的适用与合理。 曾经甚至是现在...
教養的迷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