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iver译为“赐予者”或“授者”,是洛伊丝·洛利最著名的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在The Giver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想像出来的乌托邦世界。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的生活都被安排得好好的,人们不用决定工作,不用决定配偶,这些问题,社会都帮个人做好了决定。而这个世界也没有记忆、感情、颜色及音乐,人们只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有一个人例外,他一个人承担了整个世界该有的记忆,他必须独自承受痛苦、恐惧、和孤单,而他也同时知道什麼是温暖、幸福和爱。这个人被称为the receiver of memory,也就是the Giver。当12岁的男主角Jonas成为这个the receiver of memory的接班人后,他得到了他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经验,而当他知道愈多时,他愈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合理,最后他选择了逃离……
Lois Lowry is known for her versatility and invention as a writer. She was born in Hawaii and grew up in New York, Pennsylvania, and Japan. After several years at Brown University, she turned to her family and to writing. She is the author of more than thirty books for young adults, including the popular Anastasia Krupnik series. She has received countless honors, among them the Boston Globe-Horn Book Award, the Dorothy Canfield Fisher Award, the California Young Reader.s Medal, and the Mark Twain Award. She received Newbery Medals for two of her novels, NUMBER THE STARS and THE GIVER. Her first novel, A SUMMER TO DIE, was awarded th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s Children.s Book Award. Lowry now divides her time between Cambridge and an 1840s farmhouse in Maine.
很久没读过fiction了。开始读的第一个感觉是:对我来说作者试图构建的世界缺乏足够的复杂度,苍白浅薄,已经超出基于小说题材可以认同的范围。作者自己肯定也明白,从中间到后半部分都集中精力于修一座软绵绵的高塔。这本书评价这么高的原因,是不是好多容易满足的人觉得只有这座软塔比较重要呢?许多地方以留白的名义含糊过去便罢了,一些细节只是作者某一思绪的具象化,离人/世界的实际脉理太远,笔下又缺乏足够的力量来把它们填得丰满入心。既不是那种自繁入简的文笔,又不是童话。最后的结果是:你的意思我是明白的,可是表达的效果并不好。Giver做的事情,让我想起异域镇魂曲里的公共感应室。突然非常想念这个游戏,那里面说话和表达的方式要聪明得多。当然,这么久没读过fiction,也许是我变得太苛刻了。
评分其实前几天就紧赶慢赶看完了。我难得能看完一本英文原著,这本的确很适合我这种英语很弱的人。当人们选择了“Sameness”,代价是很大的,因为他们不再拥有选择。恐怖的是,人们觉得选择变成了一种负担。没有选择人们不以为意,以为自己很快乐,那么最先清醒的人也是最痛苦的。就像鲁迅笔下铁屋子里最先醒来的人,他应该怎么做呢?且不论这个世界的可行性,作者笔下的这个世界好神奇。无法想象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每天家人聚在一起讨论感觉,这是在影射什么吗?这部小说读得我好悲伤,虽然结局比较模糊,但是我忧伤地觉得主人公注定找不到elsewhere了。唯一能安慰我的,是他至少走出了那个世界,来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感受到了更多的东西。
评分还是儿童读物比较有耐心读完
评分接触的第一本反乌托邦的小说。看小说的时候一直好奇一个事情,虽然书名叫《The Giver》但是书中的大部分的笔墨都在描述The Receiver,但是一看完就觉得其实每个Receiver最后都会变成Giver,就像对大家而言Jonas是个Receiver,但对于Gabriel他却是个Giver. 最后感想就是:谁都不知道和风细雨的社会表象的背后藏着多少的血雨腥风,鼓吹平等的乌托邦社会在作者的讽刺下如何的丑态百出。
评分比美丽新世界还差了1984倍。看了这本书越发感觉美国到底是个文化荒漠,一本九十年代的小说,内容与主题和比它早六十年的美丽新世界如出一辙,居然还能成为众多美国初中生的必读书籍。此时我不得不感叹下,中国的语文课虽然经常在考试卷上放屁,但教材不会拿出这种完全没经过时间推敲的三流货来(有政治宣传意义的除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