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帝国》是罗兰·巴尔特以符号学观点写成的一部具有比较文化研究性质的著作。他把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面——诸如语言、饮食、游戏、城市建构、商品的包装、木偶戏、礼节、诗歌(即俳句)、文具、面容等等——均看作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各种符号,并且对其理论含义做了深入的思考。
巴尔特以一个异邦人的身份进入日本,并对这个东方国度进行全方位的想象。在想象之前,或在想象之初,他已经毫无保留地将接下来要做的事——写作——归结为禅宗中的“悟”,即,“抽光一切意义”,达到“意义的丢失”。很显然,他无比留恋“能指符号”,即,意义的载体。
在巴尔特看来,作为载体的能指符号构建了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现象之精髓则是带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本书的繁体版书名《符号禅意东洋风》明确地突出了禅意。同样,本书各章节的命名也显得“空无”,比如,“未知的语言”、“用不着言辞”、“没有中心的菜肴”、“空洞”、“市中心、空洞的中心”、“没有地址”、“有生命/无生命”等等。巴尔特并没有就符号或是禅意泛泛而谈,而是聪明地将理论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他从难懂却迷人的日语中看到印度的禅(dhyana);从密度疏朗的日式汤水中悟出“书写”性;从日本菜鸡素烧的做法和吃法中得出日本菜无中心;从天麸罗的命名中断定此乃“空洞的符号”;从日本木偶戏中读出戏剧的空无性;从日本礼仪中得到“礼貌”是一种宗教,是“‘空无’的一种体现”;从禅宗的分支俳句中透析意义的空无……
正是这些意义空洞的符号以其独特的组合,才形成了并不空洞的东洋文化。如苏珊·桑塔格所说,巴尔特也是位唯美主义理想者。他自然不是将日本看成唯美国度的第一人,但《符号帝国》一书的确包含了他对日本唯美主义色彩的欣赏。日本的语言是美的,“保留着一种迷人的丰富性、流动性和微妙性”;日本的菜肴是美的,“颜色,美感,触感,外观,和谐,味道,这里要什么有什么”。
之所以看了这本书,是因为王澍经常提到罗兰巴特。 把罗兰巴特的文字和王澍的建筑并置,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碎片。就像王澍经常提起的巴特的一句话“生活是琐碎的,永远是琐碎的,但它居然把我所有语言都吸附进去了。” 他们都有“恋物癖”。他们的眼睛看到的不是“文化”,也不...
评分]]]]]]]]]]]]]]]]]]]]]]]]]]]]]]]]]]]]]]]]]]]]]]]]]]]]]]]]]]]]]]]]]]]]]]]]]]]]]]]]]]]]]]]]]]]]]]]]]]]]]]]]]]]]]]]]]]]]]]]]]]]]]]]]...
评分之所以看了这本书,是因为王澍经常提到罗兰巴特。 把罗兰巴特的文字和王澍的建筑并置,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碎片。就像王澍经常提起的巴特的一句话“生活是琐碎的,永远是琐碎的,但它居然把我所有语言都吸附进去了。” 他们都有“恋物癖”。他们的眼睛看到的不是“文化”,也不...
评分我的文字功夫很差表达能力欠佳 刚开始也觉得拿错了书,只是感觉都在讲日本的文化。但是也不难理解作为西方人,只有从另外一种文化中反观,才能剖析出这样精致的形式美感,因为文化只有冲撞时,才会更好的剖析具体行为的含义,以至于发现自我。 虽然这是一次寻找符号之旅,但...
很美 但是存在过度解读 巴特有一种急于求证的前印象 主观倾向比较强 略显牵强 但是还是很美呀 巴特写东西好美!
评分大部分不知所云。 作者努力通过他观察的零星片段,加上个人臆想,试图表达某种抽象的玄妙的哲理,然而是徒劳的,费解的。
评分小品
评分我们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帝国~
评分简单概括,日本作为符号帝国,一切的所指都是抽空意义后的「空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