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导言:文学是什么》到《结论:政治批评》酣畅淋漓的读一遍,我们不难发现,罗兰•巴特不过是把作者“杀死”,而伊格尔顿则是决意要将文学“置之死地而后生”了。 在《导言》中,伊格尔顿就先将“文学性”的定义——如“虚构性”,或者是形式主义者认为的“由于话语之间的...
评分在伊格尔顿的文学观念中,意识形态是无所不在的,然而,什么都是“意识形态”,那“意识形态”还有什么意义?其实伊格尔顿意图不在说明它具体是什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维的方式。他在最后一章中就指出了,文学理论就其自身而言,与其说是一种知识探索的对象,不如说是观察我们...
评分该书就是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的中译,可能就是王逢振翻译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再版,可是王逢振并没有说明,还取了个这样的怪名字,还搬出伊格尔顿写的中文版序言,不知情的人真以为是伊格尔顿新写的一本书呢(我一开始就是那样被误导的)。 作...
评分印象中,特雷•伊格尔顿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国内还有另外两个不同的译本,它们分别被翻译为:《文学原理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刘峰等译)和《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王逢振译)。这次北京大学采用的是伍晓明先生译本,最早由陕西...
评分该书就是伊格尔顿《文学理论导论》的中译,可能就是王逢振翻译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再版,可是王逢振并没有说明,还取了个这样的怪名字,还搬出伊格尔顿写的中文版序言,不知情的人真以为是伊格尔顿新写的一本书呢(我一开始就是那样被误导的)。 作...
the best
评分吐槽集
评分the best
评分说是对批评的批评也好,说是对批评的结构也好,但就是不像“introduction”。每个章节的构造都差不多:某种批评,在某种时代社会条件下产生,有何种方法论,方法论中反应了如何的或保守或激进的意识形态内核,而批评本身是如何忽视这种内核,方法又是如何的无法触及到历史和社会方面,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虽然没明说),却是以何种穿透社会的洞见凌驾于它们之上。吐槽犀利,但颇有左棍气。
评分太精彩了 目前还无法完全读懂但是真的提供了很多视角 有空一定会把afterword再读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