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姜涛
出品人:
页数:282
译者:
出版时间:2005-05-01
价格:24.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085158
丛书系列:新诗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诗歌
  • 姜涛
  • 新诗研究
  • 现当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文学理论
  • 现代文学
  • 中国
  • 新诗集
  • 中国新诗
  • 诗歌史
  • 现代诗歌
  • 文学研究
  • 诗学理论
  • 新诗发生
  • 文学批评
  • 诗歌创作
  • 文化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视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从一种整体性的社会、文化视角,尽量回到原初现场,从共时角度展现错杂、纷乱的历史表象,从而对一般的有关新诗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作者简介

姜涛

1970年生于天津,1989年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后弃工从文,改读中文系研究生。1999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留系任教,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

目录信息


导言 研究方法、对象的提出
上编
第一章 “新诗集”与新诗传播空间的生成
第一节 从书信到成集:新诗传播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 支撑诗坛的“新诗集”
第三节 公共传播与现代的诗歌想象
第二章 读者、时尚与“代际经验”
第一节 新诗读者的构成
第二节 作为阅读时尚的“新时集”
第三节 “代际经验”中的(女神)
第三章 “新诗集”出版与新诗坛的分伦
第一节 “新诗集”与“新书局”
一、《尝试集》序列与亚东图书馆
二、《女神》与泰东图书局
第二节 由诗集出版看新诗坛的场域文化
第四章 “新诗集”与新诗的阅读研究
第一节 读者分类与新诗的“读法”问题
第二节 对三本诗集的讨论:从“读法”的角度
一、为胡适改诗:胡怀琛的“读法”
二、“选本”中的新诗评价:读者的眼光
三、从《三叶集》到《女神》
下编
第五章 “新诗集”对新诗的呈现(一)
第一节 胡适新诗构想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 《尝试集》对“新诗”的塑造
一、序言与编次:“诗体解放”的定位
二、成集中的“自我净化”
三、题名“尝试”申说
结语 “新/旧逻辑”中的新诗
第六章 “新诗集”对新诗的呈现(二)
第一节 胡适眼中的“新诗集”——以《草儿》、《冬夜》、《蕙的风》为中心
第二节 “诗话语”的凸显:《冬夜》、《草儿》序言的考察
第三节 选本中的新诗想象:对“分类”的扬弃
第四节 《女神》成书与新诗重塑
一、从日本到上海:作为出路的“新诗”
二、《女神》编次中的“自我定位”
第七章 论争中的“新诗集”:新诗合法性的辩难
第一节 《评〈尝试集〉》——学衡派的反动
第二节 《蕙的风》的论争——对一桩旧案的重审
第三节 《湖畔》与“经验范围”的争议
第四节 对“新诗集”的整体性批判
第五节 “新诗”与“诗”:合法性辩难的展开
第八章 “新诗集”与新诗历史起点的驳议
第一节 作为新诗合法性起点的《女神》
一、最初的接受:“诗美”的满足
二、“激情”的解释:抒情本体的确立
三、诗人形象:特殊人格的追寻
四、从“近代情调”到“时代精神”
第二节 新诗史上的《尝试集》和《女神》
一、从“共时”的对峙到“历时”的进化
二、张力结构的消除:新诗发生历史线索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仔细梳理了作者,社会,政治之互动,是用心之作。但形式上割裂“新诗”,解读依然一次次陷入死局。 “新诗”,是滤出文明脉动的语言之网。透过它,方可见作者,读者,社会,历史之浩荡沧桑。 缺乏对文字的审慎与洞察力,同样可见于叙述用词错乱繁杂。解读,竟成了文意的迷障。 ...  

评分

似乎在目前的文学史教材叙述中,自胡适的《尝试集》开始的现代“新诗”,差不多在“第一个十年”中就是一整块的,虽则有着风格的不同,但仍然可以通过“三阶段论”的提法依次编排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人。姜涛在这本论述新诗的书里,把基于整体印象的这种划分称为“杀猪式”...  

评分

增订本前记 “另一个审美空间”的生成 “从旧诗的镣铐中解放”的线性过长 新/旧 诗/非诗 现代性冲动/纯文学观念 初版序(温儒敏) “看”新诗 导言研究方法、对象的提出 孙玉石1981《新诗流派发展的历史启示》12种流派 彼埃尔·V·齐马“淑清作品的社会学” 初期白话诗的历史评...  

评分

仔细读了它的上编。下编是跳读的。很不错的一本书,资料特别丰富,从中了解了新诗发轫期一些有趣的笔墨官司及其它。北大学者做学问最大特点就是在资料上“竭泽而渔”,每一章的注释都多到令人汗颜,书末列的参考文献也多得惊人!总之很扎实,所以能从中获得的新发现和新思路、...

评分

似乎在目前的文学史教材叙述中,自胡适的《尝试集》开始的现代“新诗”,差不多在“第一个十年”中就是一整块的,虽则有着风格的不同,但仍然可以通过“三阶段论”的提法依次编排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人。姜涛在这本论述新诗的书里,把基于整体印象的这种划分称为“杀猪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让人有距离感。体系上大致能感受到其用意与梳理方法,但是无法进入深层阅读状态。

评分

外部研究于文本内部可进可退、伸缩自如的一个范本。

评分

从“外围”进行文学的研究,也许是最有具体感也最能够实现意义深度诉求的方式。纯形而上的、思辨式的研究路径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被证伪,很容易沦为自洽的封闭回路。姜涛的研究思路,一方面多借鉴了《文学社会学》的物质文化研究范式,对于诗歌代际与群体、作家职业出身、批评者与出版商的作用的讨论,有埃斯卡尔皮的影子,但一方面又深深渗透着他对“诗歌”本质乃至“文学创作”本质的现代性理解冲动。上下两编的版式也体现出一种他所谓的“编次的功能”——从笼统整体的概览进入细节的、个人化的推敲。但论述仍然有叠床架屋之感,推演的思路不明朗,“新旧”、“美丑”的问题在多个主题下被反复言说。

评分

注释和参考文献之多,厚重啊。

评分

从“外围”进行文学的研究,也许是最有具体感也最能够实现意义深度诉求的方式。纯形而上的、思辨式的研究路径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被证伪,很容易沦为自洽的封闭回路。姜涛的研究思路,一方面多借鉴了《文学社会学》的物质文化研究范式,对于诗歌代际与群体、作家职业出身、批评者与出版商的作用的讨论,有埃斯卡尔皮的影子,但一方面又深深渗透着他对“诗歌”本质乃至“文学创作”本质的现代性理解冲动。上下两编的版式也体现出一种他所谓的“编次的功能”——从笼统整体的概览进入细节的、个人化的推敲。但论述仍然有叠床架屋之感,推演的思路不明朗,“新旧”、“美丑”的问题在多个主题下被反复言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