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的一部经典名著。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的对象是生活,它占有、享受,被官能所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是自然人;后者的对象是形象,它要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是理性人。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剑和刷 ————席勒和鲁迅 近读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版 冯至/范大灿译),此书由27封信组成,是写给资助他的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的,但是译者觉得信里只论述了“溶解性的美”没有论述“振奋性的美”,所以又附上了他的《论崇高》一文。关于内容我就不说...
评分《审美教育书简》 这样一来,原因既不在事物之中,那么,在人的心灵里肯定存在着某种东西,这种东西阻碍接受真理,不管真理如何明亮地照耀着,这种东西阻碍承认真理,不管真理多么生动地令人信服。一位古代的智者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个道理就隐含在意味深长的表述之中:sape...
评分1,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 形式冲动主要存在于上层人物身上,对象是形象,主要指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是理性人。 感性冲动主要存在于下层人物身上,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感官控制,是被动的,...
评分《审美教育书简》读完跟席勒奋战到底,几千字的摘录回归到一张图表,实在头晕,也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 一边是:感性,物质,多样性,主观,个体,状态,变化,实在,受动…… 一边是:理性,精神,一体性,客观,类属,人格,不变,形式,自由…… 把两边对立且连结的就是美,...
评分岁月流逝,但有些阅读体验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记得那时才十八九岁,刚进大学,在那满怀憧憬而又懵懂彷徨的青春岁月里,开始思考起人生的价值和方向。有三本书对自己今后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席勒的《审美教育...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评分这样的翻译实在令人钦佩,稍微有点难以理解便以注解的形式再解释一遍,每一封信开头都有对本篇内容的介绍,这样仔细工作的精神值得学习……席勒的美学完全可以作为康德判断力批判的简写版,如果先读审美教育书简,理解判断力批判就容易了,而黑格尔的美学则是席勒的系统升华加证据版!
评分席勒提出的美育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席勒对他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是经由主体意识的革命,具体地说就是 感觉,知觉方式的革命,摆脱感性物质和知性观念的束缚,实现心理上的和谐自由。提出的解决现实人格分裂的方案是经由非现实的道路。看到人性处于分裂状态会对国家,社会和人的生存本身造成巨大危害,要对人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使对立的冲动处于中和状态。体现了他要求重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设想,它不是过分暴力的,同时也是革命性的。这种具有折中性质的审美意识形态构成了席勒美育书简的重要政治学基础。席勒试图用观念或心理的自由来取代现实或实践的革命,其美育理论因而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但是正是这个理论曾对马克思的现实变革理论发生过众所周知的影响,而马克思的现实变革思想恰恰是以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
评分翻譯作業;很是無聊,走下去是死胡同。
评分#201407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