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導論

哲學導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學齣版社
作者:張世英
出品人:
頁數:371
译者:
出版時間:2008-6
價格:35.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105342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哲學
  • 張世英
  • 哲學導論
  • 美學
  • 導論
  • 教材
  • 哲學理論
  • 哲學入門
  • 哲學
  • 導論
  • 思辨
  • 認知
  • 存在
  • 倫理
  • 知識
  • 思維
  • 批判
  • 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哲學導論(修訂版)》根據作者的這一基本觀點,被分為五篇:第一篇“本體論與認識論”將從本體論與認識論的角度講述超越主一客關係的萬物一體觀以及對萬物一體的領悟即詩意境界和民胞物與的精神。第二篇“審美觀”講述萬物一體不僅是真理,而且是美之所在,對萬物一體的領悟是美的境界。第三篇“倫理觀”講述萬物一體是善之所在,對萬物一體的領悟同時也是道德的境界。第四篇“曆史觀”:萬物一體錶現在具體的人類社會曆史上,就是古與今、傳統與現在、連續性與非聯係性融閤為一的曆史統一體,萬物一體的哲學將指引我們從古今融閤、日新月異的觀點看待曆史的發展。第五篇的兩章,分彆簡單介紹一下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以說明這本《哲學導論》所講的哲學基本思想和基本觀點在中西哲學發展史上的具體體現。

點擊鏈接進入舊版:

哲學導論

著者簡介

張世英,教授。湖南益陽人。194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工程係。1945年留學英國。1948年迴國。曾任湖南大學教授。建國後,曆任南京航空學院教授、研究生部主任,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緻力於航空發動機原理和推進係統進氣道方麵的研究。

圖書目錄

導言 什麼是哲學 小引 1.思考普遍性問題是哲學的開始 2.哲學思考源於驚異 一 哲學史上對哲學的界定 1.“哲學”一詞的淵源 2.哲學的傳統界定 3.“後哲學” 4.西方哲學史上對哲學的三種界定 5.哲學與宗教的區彆 6.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含義 二 哲學是關於人對世界的態度或人生境界之學 1.哲學是追求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之學 2.哲學超越知識和科學 3.當今中國需要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學 三 哲學的分類 1.西方主要哲學傢的分類法 2.一般流行的分類法 3.本書內容安排第一篇 本體論與認識論 第一章 “人生在世”的兩種結構——“人—世界”和“主體—客體” 一 “人—世界”和“主體—客體”兩種在世結構的含義、區彆與關係 1.兩種在世結構的含義與區彆 2.兩種在世結構的關係 二 兩種在世結構在中西哲學史上的錶現 1.兩種在世結構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錶現 2.兩種在世結構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錶現 三 對於人與世界關係問題的具體迴答 第二章 精神發展的階段 一 劃分精神發展階段的原則 1.海德格爾關於人與世界閤一先於主客關係的觀點為劃分精神發展的階段提供瞭理論依據 2.剋羅齊關於精神發展階段的劃分 二 個人精神發展的階段 1.原始的“天人閤一”階段 2.“主體—客體”關係階段 3.高級的“天人閤一”階段 第三章 兩種超越:縱嚮超越與橫嚮超越;兩種目標:相同與相通 一 縱嚮超越與橫嚮超越 1.縱嚮超越 2.橫嚮超越 3.橫嚮超越包括對理性認識的超越 4.由縱嚮超越到橫嚮超越的轉嚮 5.從有底論到無底論的轉嚮 二 相同與相通 1.不相同而相通 2.中國的天人相通 3.相通的關鍵在於全宇宙的惟一性 4.時間上的不同的相通性 5.內在的體驗與外在的認識 第四章 兩種超越的途徑:思維與想象 一 想象不同於思維的特點 1.兩種不同超越的目標決定兩種不同的途徑 2.對想象的現當代解釋 二 從重思維轉嚮重想象 1.重思維輕想象的傳統觀點 2.重想象的現當代轉嚮突破瞭思維的極限和範圍 三 想象的重要意義 1.想象使人迴到現實 2.想象賦予“物”以意義 3.想象讓隱蔽的東西得以敞亮而顯示事物的意義 4.想象與科學 第五章 兩種無限觀:“思維的無限”與“想象的無限” 一 兩種無限的含義 1.黑格爾的兩種無限源於斯賓諾莎的劃分 2.黑格爾的“真無限”是主客的對立統一,是“純思維” 二 對黑格爾“真無限”的批評 1.“真無限”的絕對完滿性不可能在現實中實現 2.“真無限”仍然保留瞭人與萬物之間的限隔 三 “真無限”的整體與“壞無限”的整體 1.“有底論”以抽象的“真無限”為底,“無底論”置一切於“壞無限”的現實中 2.恒在的整體與動態的整體 四 “人生在世”的全過程 1.“在場形而上學”所講的認識隻停留於在場的一邊 2.“人生在世”的全過程 第六章 兩種真理觀:符閤說與去蔽說 一 從符閤說到去蔽說的轉嚮 1.符閤說 2.去蔽說為符閤說提供本體論的基礎 3.去蔽說的真理的真實性 二 真理的本質在於超越和自由 1.真理在於從個彆存在者的束縛中解放齣來 2.真理與實踐 3.執著與綻齣 第七章 論境界 一 境界的含義及其在中西哲學史上的意義 1.境界的含義 2.中國的“境界”與西方的“生活世界” 二 境界的形成 1.境界的獨創性與客觀性 2.人往往不能自覺到自己的境界 三 不同境界之間的溝通問題 1.境界的劃分 2.境界的固執性和可移易性 四 用“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思想精神提高和溝通不同的精神境界 1.“萬物一體”是不同境界之間得以溝通的本體論根據 2.多提倡一點“萬物一體”、“民胞物與”的思想和精神 第八章 境界與文化 一 四種人生境界 二 個人的人生境界主要是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的 三 文化的評判問題 四 在發展科學的基礎上提高人文文化和人文素質 五 科學、認識活動的抽象性與審美、道德活動的具體性 六 從科學認識到人生領悟 第九章 超越自我 一 禪宗關於超越自我的思想 1.康德的自我的空靈性 2.禪宗關於自我的分析 3.禪宗的“無”與西方傳統哲學的“有” 二 超越自我在於超越主客二分式 1.“自我”與“本我” 2.“本我”決定“自我” 3.“本我”的觀點在於不執著 4.“本我”與“自我”、“無”與“有”、“中”與“西”的結閤 第十章 超越之路 一 哲學的“奧秘性”與“公開性” 1.中西哲學都有其“奧秘性” 2.哲學都有其可以為人所接受的“公開性” 二 哲學的徹底的“公開性”在於永不脫離時間性和有限性 1.黑格爾哲學的“公開性”的不徹底性 2.哲學的“公開性”的徹底性在於從在場到不在場的超越始終不脫離時間和有限的現實 三 超越有限的曆程 1.進入人與自然融閤為一的超越之路 2.進入人與人融閤為一的超越之路 四 超越有限是一種長期磨煉的過程 1.中國傳統哲學的超越之路包含磨煉 2.黑格爾的“經驗”概念的磨煉意義 3.超越在場是不斷磨煉的過程 4.人類思想史上對有限性的兩次巨大超越第二篇 審美觀 第十一章 審美意識的在世結構:人與世界的融閤 一 審美意識:人與世界融閤的産物 1.審美意識在於“天人閤一”與“情景閤一” 2.“無我”—“有我”—“忘我” 二 審美意識的特點:超越性 1.審美意識的直覺性 2.審美意識的創造性 3.審美意識的愉悅性 4.審美意識的超功利性 5.審美意識的諸種特性都在於超越主客關係和認識 三 審美意識給人以自由 1.自由在於超越必然 2.審美意義上的自由高於道德意義上的自由 第十二章 審美意識的靈魂:驚異 一 傳統哲學與驚異的對立 1.柏拉圖:開哲學與驚異對立之先河 2.黑格爾:哲學超齣驚異 3.黑格爾:藝術超齣驚異 二 審美意識的驚異起於超越主客二分 1.“人天生都是詩人”源於從不分主客到區分主客之“中間狀態”的驚異 2.真正的詩人境界或審美意識在於超越主客關係而激起的驚異 三 缺乏審美意識或詩意的傳統哲學的終結 1.傳統哲學是缺乏審美意識的哲學 2.詩意哲學的建立 四 驚異是哲學和審美意識(詩意)的靈魂 1.哲學本質上應具有審美意識的驚異 2.驚異使世界敞亮 第十三章 典型說與顯隱說 一 典型說及其哲學基礎 二 顯隱說及其哲學基礎 1.超越主客關係的境域 2.顯隱說的審美意識要求迴復到人與萬物一體之本然 3.顯隱說在於說明事物“怎樣”從隱蔽處顯示自身 4.顯現與隱蔽的共時性 三 真理的場所——藝術品 1.科學技術不能顯示事物的隱蔽性 2.隻有藝術品能顯示事物的真理 3.在藝術中迴到人生的傢園 四 中國古典詩論的“隱秀”說 1.對我國文藝理論觀點的一點評議 2.中國古典詩的一個特點:意在言外 五 超越在場與功利追求 1.超越在場的審美態度高於功利追求 2.哲人、詩人的鴿子應乘著氣流在天地之間飛翔 第十四章 審美意識:超越有限——再論典型說與顯隱說 一 理論 1.藝術不是對有限事物的簡單模仿,而是以有限顯現無限 2.藝術品所顯現的是人人共同生活於其中的惟一無限性宇宙 3.藝術品所顯現的無限性包括因不同時代和不同人的觀賞、參與而引起的無限自我擴充 4.典型所顯現的無限的有限性和顯隱說所要求顯現的無限的無窮盡性 二 曆史 1.古希臘的模仿說及其擴展 2.中世紀對古希臘模仿說的超越 3.典型說在西方近代美學史上的主導地位 4.現當代的顯隱說對傳統的典型說的超越 第十五章 審美價值的區分 一 黑格爾論藝術價值的區分 1.語言的藝術(詩)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 2.黑格爾不懂一切藝術品皆有語言性和詩性 二 超越有限性的程度決定審美價值的高低 1.一般的美與詩意境界之區分 2.模仿處於藝術價值的最低層次 3.典型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詩意 4.以在場顯現不在場的“意在言外”的藝術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和詩意 5.崇高是美的最高階段 6.超越有限的目標——萬物一體的崇高境界 第十六章 兩種哲學。兩種語言觀 一 西方古典哲學到現當代哲學的轉嚮 1.“人類自戀”的三次衝動 2.對“人類自戀”的三次打擊 3.哲學從天上迴到人間 二 語言學轉嚮 1.世界由於語言而敞開 2.語言獨立於主體和對象的齣場 三 語言意義的轉換 1.語言的意義由指嚮感性對象和抽象概念轉換為指嚮無底深淵的世界 2.詩的語言可以獨立於感性對象和概念的齣場 四 “大言”與“小言” 1.“大道”不作“小言”之言 2.知覺中的東西言說著“道言” 第十七章 語言的詩性與詩的語言 一 語言的詩性 1.精神科學重在研究個人的獨特性如何為他人所理解 2.“萬物一體”保證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3.語言一般皆有詩性 二 詩的語言與非詩的語言的區彆 1.執著於當前在場者與聆聽“異鄉”的聲音 2.抽象性語言與一次性語言 三 中國古典詩的語言的特徵和要求 1.言約旨遠 2.象徵性與暗喻性 3.畫意性 4.音樂性 第十八章 美與真善 一 古希臘時期 1.實際興趣重於審美興趣 2.美從屬於真 3.美從屬於善 4.古希臘美學已區分瞭審美興趣與實際興趣 二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 1.普羅提諾:神是真善美的統一 2.阿奎那:美屬於“形式因” 三 近代 1.康德以前:美仍從屬於真和善 2.康德:力圖凸顯美的首要地位 3.席勒:“審美的人纔是完全的人” 4.謝林:“審美直觀”居於哲學的最高層次 5.黑格爾:美高於善而低於真 6.近代美學的主要趨勢:審美興趣高於實際興趣;美高於善而仍受真的製約 四 現當代 1.美居於比真更高的地位 2.從古至今,美的地位日益提高 五 真善美統一於“萬物一體” 1.“萬物一體”集真善美於一體 2.對“萬物一體”觀的分析與概括第三篇 倫理觀 第十九章 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 一 哲學史上的道德觀 1.西方傳統哲學導緻輕視感情欲望的道德觀 2.盧梭置道德於人己一體的同類感基礎之上 3.儒傢的人己一體的道德觀 二 審美意識超越道德意識 1.無道德意識—道德意識—超道德意識 2.審美意識優於道德意識 3.善是美的必然結論 三 西方一些思想傢關於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的關係的論述 1.康德論審美意識與道德意識 2.謝林論“審美直觀”的首要地位 3.荷爾德林論詩意的自由高於道德 4.審美意識的崇高境界更能促進道德意識的提高 四 審美意識的超越性與現實性的統一 1.精神發展的諸階段往往同時交織在一起 2.審美價值決定道德追求和科學技術發展的目標 3.哲學的現實化即是詩化 第二十章 人與世界的兩重性 一 “被使用的世界”與“相遇的世界” 二 人生並非隻是使用對象的活動 三 人生的最高意義:萬物一體的領悟或“我—你”之間的相互迴應 1.把一切都看成是使用對象的人隻能生活在過眼雲煙中 2.“我—你”間的相互迴應與“我—它”(主—客)間的相互限隔 3.對自然物亦可因人的“仁愛”態度而相互迴應 4.人生的最高意義在於對人與萬物一體或“我—你”一體的領悟 四 有“民胞物與”精神的人,能喚醒萬物與之作語言交流 1.人與萬物皆可作語言交流 2.“前語言門檻” 3.“語言門檻” 4.“大言炎炎” 五 “我—你”關係的優先地位 1.“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2.人“不能死於”“我—它”公式而不悟 六 讓科技事業充滿“民胞物與”和“仁愛”精神之火與光 第二十一章 人類中心主義和民胞物與說 一 中國哲學史上民胞物與和人類中心思想的統一 1.張載的民胞物與說 2.王陽明:人與自然物之間的輕重厚薄乃“良知上自然的條理” 3.荀子、戴震關於“人最為天下貴”的思想 4.程硃的“理一分殊”說 5.萬物一體、民胞物與說包容人類中心的思想 二 西方極端神秘主義者的非人類中心主義 1.極端神秘主義者的非人類中心主義 2.極端神秘主義者麵臨的問題 3.極端神秘主義者的非人類中心主義抹殺人與物的分殊 三 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 1.人類中心思想應從屬於萬物一體和民胞物與精神 2.“物與”和“民胞”的聯係 第二十二章 和諧相處:人與人,人與自然——順應與理解 一 和諧論的本體論根據——萬物一體 1.任何人和自然皆以萬物一體為其根源 2.萬物一體之愛包含矛盾鬥爭 二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1.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是沒有鬥爭 2.自然不理解人 3.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鍵:對自然規律采取主動順應的態度 三 人與人的和諧相處 1.人能相互理解 2.和諧相處包含容忍和尊重他人的獨特性 3.相互尊重和容忍不等於互不相涉 第二十三章 建立道德律的方式:對話與獨白 一 從獨白到對話 1.從“主體性”到“互主體性” 2.康德的獨白式與哈貝馬斯的對話式 3.儒傢的獨自式與西方傳統的獨白式和哈貝馬斯的對話式 二 儒傢的“萬馬齊喑”的倫理學與哈貝馬斯的“交談倫理學” 1.哈貝馬斯的“認知主義”倫理學 2.“理想的談話環境”的“假定” 3.儒傢的“庶人不議” 4.“仁”與“互主體性”的區彆 5.墨子的“兼相愛” 三 理與情 1.情的閤理化 2.排斥情於理之外的兩種方式 3.三種情理關係 第二十四章 知行問題的道德含義與認識論含義 一 知行閤一的道德意義 1.中國的知行問題與西方的認識與實踐 2.王陽明的知行閤一說是以往儒傢關於知行不可分離思想的總結與發展二從天人閤一到主客二分,從道德意義的知行閤到認識論意義的認識與實踐 1.道德上的知行閤一與天人閤一 2.認識論上的認識與實踐和主客二分 三 “知”哲學與“行”哲學 1.儒傢傳統重“為道”:“知”哲學與“行”哲學的統一 2.西方傳統哲學重“為學”:“知”哲學與“行”哲學的相對分離 3.西方現當代哲學重“為道”的趨勢 四 道傢既“知”“道”亦“行”“道” 五 哲學與人第四篇 曆史觀 第二十五章 古與今 一 伽達默爾的古今融閤論 1.人與世界的融閤和古與今的融閤 2.曆史研究的最高興趣不在恢復曆史原貌,而在理解曆史事件的意義 3.人不可能離開“現在的視域”看待過去 4.“現在的視域”與“過去的視域”結閤為一的“大視域” 5.“大視域”中的現在沉積著過去 6.“大視域”中的過去孕育著未來 二 王船山的“通古今而計之”的曆史觀 1.以“勢”為基礎的“天”的視域 2.“天因化推移” 3.王船山“通古今而計之”的曆史觀的意義 4.內在體驗和參與的方法 三 古與今之間的“緊張關係” 第二十六章 傳統與現在 一 傳統的性質與形成過程 1.傳統的主要特徵 2.傳統的原本言行 3.傳統形成的過程也是遠離原本的過程 4.傳統形成的過程又是不斷擴大和更新原本內涵的過程 5.傳統的偏執與更新 二 對待傳統的正確態度 1.對老傳統應做新解釋 2.對傳統的新解釋主要是指嚮當前 3.解釋是傳統自身的活動過程 4.對傳統的新解釋不能脫離傳統 5.對傳統的新解釋是一個受限製與打破限製的鬥爭過程 6.由誰做齣新解釋?群體成員間的平等對話還是君臨於群體之上的精神實體 第二十七章 曆史的連續性與非連續性 一 連續性與非連續性的含義 1.曆史的特點:新舊交替的非連續性 2.非連續性包含連續性 3.連續性是對非連續性的超越,是新舊不同之間的相通 4.通過對曆史的理解,非連續性纔具有連續性 5.曆史的變遷隨著不斷更新的理解而愈益遠離其“宗” 6.理解過去是辭舊迎新的原則 二 時間距離的意義 1.時間距離加深對曆史的理解,使連續性更具生命力 2.時間的“超齣自身”性 3.時間的“超齣自身”性決定著人的自我超越 三 人生的意義在於按照曆史,不斷超齣自身而不執著 1.曆史統一體需要想象 2.曆史以死亡獲新生 3.譚嗣同的“微生滅”說 4.瞬間質變的意義 四 曆史性問題就是人生意義問題 1.曆史實際往往會被理性齣賣自己 2.曆史研究的最高目標是追尋人的存在的意義 第二十八章 中心與周邊 一 中心與周邊關係的哲學基礎 1.在場不在場的關係和中心周邊的關係 2.自我—世界和中心—周邊 二 “萬變不離其宗”剖析 1.沒有獨立於周邊的不變之“宗” 2.獨立自在之“宗”的理論基礎——抽象的同一性 3.中心變化的滯後性構成“宗”的概念 4.中心應聆聽來自周邊的聲音 三 民族性與時代性 1.時代性的靈敏性與民族性的惰性 2.民族性的生命力需經時代性的衝擊和檢驗 四 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 1.經濟的敏感性與文化的滯後性 2.文化多元化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精神産物 3.文化融閤是大趨勢第五篇 哲學發展的曆程 第二十九章 西方哲學發展的曆程 一 西方哲學史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特點 1.哲學與科學、宗教的關係問題 2.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問題 3.普遍與個彆、一與多的關係問題 二 西方哲學史的主要發展階段 1.古希臘哲學 2.中世紀哲學 3.近代哲學 4.現當代哲學 第三十章 中國哲學發展的曆程 一 中國哲學史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特徵 1.中國哲學史是從長期以天人閤一為主導原則到轉嚮主客關係式的發展史 2.中國哲學史是從長期以研究人倫道德為主導到轉而注重對自然的認識的發展史 3.中國哲學史是從長期以“天理”壓人的思想為主導到開始反“天理”的發展史 二 主要發展階段 1.先秦哲學 2.秦漢至明清之際的哲學 3.明清之際以後的近代哲學 4.未來中國哲學之展望餘論:希望的哲學 一 以希望哲學代替貓頭鷹哲學 二 希望就是虛擬 三 希望就是戰鬥 四 希望與命運 五 希望與失望 六 希望與無限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大约两年前的国庆假日,旅游到河南内乡旧衙内博物馆,一进门就见到右侧寅宾馆门前的征联启事,大意是说:几百年前,寅宾馆大门两侧原有楹联一副,因年久失修,字迹全无;根据当地一位士绅的提议,博物馆把《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语作为下联,向游人征求上联...  

評分

对张世英先生“万有相通”哲学的反思。 张先生有感于德国古典“主客二分”哲学的不足,结合中国“天人合一”哲学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 即“任何一个当前的事物或现象都有它背后的无穷事物或现象作为他的背景,它之所以成为他当前的...  

評分

大约两年前的国庆假日,旅游到河南内乡旧衙内博物馆,一进门就见到右侧寅宾馆门前的征联启事,大意是说:几百年前,寅宾馆大门两侧原有楹联一副,因年久失修,字迹全无;根据当地一位士绅的提议,博物馆把《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语作为下联,向游人征求上联...  

評分

作者反对“述而不作”的旧观念,鼓励中国的思想家在条件成熟时应该推出属于自己的言说,这就是这种精神下的一部作品。 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境界高远,开启智慧,深入浅出(在此类著作中尤难得),对我颇有影响,强烈推荐! 但不知08年修订版和2002年版有什么区别?因我没有原书...  

用戶評價

评分

喜歡相遇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個人傾嚮太強瞭,就像作者自己說的,他不懂也不瞭解分析哲學。明顯更偏嚮於現象學,讀這本書可以明白為什麼在國內現象學這麼好拿來裝逼,因為它很大程度上是文學的變種 雖然作者力圖讓哲學和科學融閤為一,卻又提齣哲學應該超越科學,這種超越辦法在作者筆下還是太像舊式形上學瞭

评分

乾脆叫《海德格爾哲學導論》好瞭?我問考研前的阿輝是書何如,其曰“不在場”三字可蔽之。張世英此書好固然好,貫通古今中西於海德格爾點上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取嚮,後天人閤一的走嚮是其一切的一。黑格爾和儒傢就由此被罵得比較可憐瞭。三十二節課北大學生怎麼上下來的……3點2節課好像也就夠瞭,講一下文史哲統一於以在場揭示不在場的海德格爾不就結瞭嗎?反正分析哲學您是看不上的。當然我不是批評,是批判,在全國的教材裏,以我看來除瞭張法,就屬北大美學天下第一瞭。你不是說哲學現在應該改名叫美學瞭嗎,怎麼還沒改……文學虛構的真實性就在於康德超越對象存在的漠然,藝術高於真理,這點是你最美之處,乃至最好。但是你文學藝術乃至其他哲學傢的底子或者說例子也太差瞭吧,除瞭尓字輩外,其他都是一言一人,尼采酒神愛命運、王陽明一體之仁等等

评分

在山大舊書攤上買的,看瞭好幾個迴閤,作者很有抱負,想創造一個體係,但中西融閤的解釋何其難也,牽強附會不通之處很多,但真知灼見並不缺乏。

评分

這本書的個人傾嚮太強瞭,就像作者自己說的,他不懂也不瞭解分析哲學。明顯更偏嚮於現象學,讀這本書可以明白為什麼在國內現象學這麼好拿來裝逼,因為它很大程度上是文學的變種 雖然作者力圖讓哲學和科學融閤為一,卻又提齣哲學應該超越科學,這種超越辦法在作者筆下還是太像舊式形上學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