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堂語錄》收入周作人一九四○年前後所作文章五十篇,是其散文創作文體的一種新嘗試,同《書房一角》為一類,文章篇幅短小,近於“前人所作的筆記”。作者自述為文經過是一部書“讀過之後或有感想,常取片紙記其大概,久之積一二百則”,《藥堂語錄》就是其中一部分。題曰“語錄”並不是想效仿儒釋,記錄自身言行以傳世,而取其“說的更簡要”,擇取一點切入,抓住思想的某種閃現。
書中所“抄”所談之書都是中國古籍,其中又以筆記為多。作者自稱這些文章意不在針砭,隻是“攤數種草藥於案上”,“擺列點藥”,但行文處處透著“疾虛妄”“愛真實”的精神。以《女人三護》為例,文章從《茶香室三鈔》中女人三護一條,談及佛傢三護與儒傢三從之不同,進而深及到對佛道儒的討論,可謂對中國思想文化的點評式梳理。
周作人(1885-1967),現代作傢、翻譯傢,原名櫆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綬,自號起孟、啓明(又作豈明)、知堂等,筆名仲密、藥堂等。浙江紹興人。青年時代留學日本,與兄樹人(魯迅)一起翻譯介紹外國文學。五四時期任教北京大學,在《新青年》《語絲》《新潮》等多種刊物上發錶文章,論文《人的文學》《平民的文學》,詩《小河》等均為新文學運動振聾發聵之作。首倡美文,《喝茶》《北京的茶食》等創立瞭中國美文的典範。在外國文學藝術的翻譯介紹方麵,尤其鍾情希臘日本文學,貢獻巨大。著有自編集《藝術與生活》《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等三十多種,譯有《日本狂言選》《伊索寓言》等。
长安米贵居不易,此处虽云世界各旮旯美食云集,却非我辈没出头的小北漂消费得起,而帝都人民生活糙恶,街边饮食粗劣不堪,往往一间馆子点上四五样菜或连吃上四五回都只认出一个味道——咸,仿佛亘古相传厨中但知有盐。一日三餐不啻苦刑,叫人难抑蜀中之思。思之不得,郁闷不已...
評分九月十月都在尽力收大部头,反倒变得很困窘,见着自己欢喜的书也不能买,于是久久地蹲在书店里到关门。由此想到王充,心里有些安慰。 时至今日,我仍觉得书之不易得,还似洪水猛兽,岁月的愈甚而愈见无奈,仿佛知道了命运的耍弄了。先前几年略有起色,似乎想读的书尽在掌握,只...
評分九月十月都在尽力收大部头,反倒变得很困窘,见着自己欢喜的书也不能买,于是久久地蹲在书店里到关门。由此想到王充,心里有些安慰。 时至今日,我仍觉得书之不易得,还似洪水猛兽,岁月的愈甚而愈见无奈,仿佛知道了命运的耍弄了。先前几年略有起色,似乎想读的书尽在掌握,只...
評分朋友间喝茶闲聊,话题总离不开书,谈及买书,日积月累盘点下来,亦总有买不胜买的感慨。于是,不明所以的自然会有读书孰与买书多之问,所谓“来得及读吗”。彼时或者还一二三四讲出个子丑寅卯来,于今止说有瘾,对于书的品相装帧要求亦高,自我揶揄“集邮”心态。 顷读《药堂...
評分周作人《药堂语录》中《麻团胜会》之末云: “麻团不知是何种食物,以芝麻着团子外,抑或以为馅乎……吾乡捣糯米饭裹芝麻白糖或豆沙成团,名曰麻餈,又作汤圆外着芝麻,用香油炸之曰金团,恐二者均未必是也。” 这两种食物江南一带多有,前者吾乡径呼为糯米饭,后...
意外地很可愛的一本小書,沿著來讀誌怪傳說應該不錯。(我就不瞭)
评分書中佳言勝語琳琅滿目,徇符語錄之名
评分不求百一之所得,就讀那麼個調調。
评分要開始小周瞭,雖然不是很懂,但是已經嗅到瞭裏麵值得喜歡的味道。
评分周作人的豆瓣。 按照周作人的語氣,應該這麼介紹:星老小集,多為《庸報》所作。所記多涉讀書雜感。捲帙雖簡,亦頗清新可喜。《麻團勝會》、《汴宋竹枝詞》、《藥酒》、《中鞦的月亮》、《夜光珠》、《銷夏之書》、《後記》諸篇尤佳,讀之如嚼青橄欖,口有餘香。 這種小情小調的書,讀瞭就算讀瞭,不讀也沒啥損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