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限制

现实主义的限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安敏成
出品人:
页数:220
译者:姜涛
出版时间:2001-8
价格:13.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29850
丛书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海外中国研究
  • 现实主义
  • 安敏成
  • 文学理论
  • 文学研究
  •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中国现代文学
  • 海外汉学
  • 现实主义
  • 文学批评
  • 社会限制
  • 文化反思
  • 叙事结构
  • 历史背景
  • 意识形态
  • 艺术表达
  • 个体命运
  • 制度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实主义的限制:现实主义的限制》这部专著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书的最后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作者简介

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位大有潜力的学者,不幸于1992年因病英年早逝,时年40岁。主要著作有《现实主义的限制》、《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阅读》。

目录信息

第一章 导言:讲述他人
发生论:文学经验的生成
净化论:文学交流的功效
第二章 “血与泪的文学”——五四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现实主义与文化变革的承诺
探索新的文学源泉
寻找新的读者
第三章 鲁迅、叶绍钧与现实主义的道德阻碍
鲁迅:观察的暴力
叶绍钧:同情、真诚以及叙述的分化力量
第四章 茅盾、张天翼以及现实主义的社会阻碍
茅盾:细节的政治
张天翼:作为社会使命的小说
第五章 超越现实主义——大众的崛起
参考文献
书籍与文章
杂志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评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评分

评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评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用户评价

评分

属学术研究领域难得一见的天才作品。

评分

作者生前最有分量的著作。他年仅40岁就去世了,非常可惜。姜涛老师翻译得不错,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很舒服。现在对于包括“现实主义”在内的各种“主义”的学理辩驳似乎已经不再具有十足的吸引力了,然而回过头来看二十多年前作者的叙述,还是会从中吸收不少有价值的养分。譬如全书的开首部分即提出了写“现实”与“小说”这一文类的属性(虚构写作)之间存在本体的缝隙,这即可视为一种“限制”。到了最后,作者又引出毛的延安讲话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其后的“革命现实主义”已进入官方意识形态范畴,名目上的“现实主义”更是和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南辕北辙了……这书有嚼头,或许当我的学问做到下一阶段时,会重新把它拿出来与王德威老师的《写实主义的虚构》做一番对读。

评分

真正的“中文系”研究

评分

有点小家子气。作者看似处处为中国文学着想,说现实主义在中国碰到问题如何如何;但这么说的前提,一则是把现实主义本身限制住了,他所谓的现实主义不过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二则,就像我们今天说中国特色,其实是把中国排除在了世界性的对话的可能性之外。

评分

从现实主义(realism)的发生论和净化论入手,梳理出西方与中国关于“现实主义”的区别:西方认为写实是对世界的客观观察,注重其内容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是司汤达小说中说的“镜子”,而中国首先考虑的是“先于创作的作家与世界的关系”,镜子在此隐喻精神世界,使得作家从自我遮蔽中走出向“道”敞开;西方现实主义小说拥有独立的客观视点,旨在唤起读者心中的情感,进而起到净化的美学效果,而中国则延续自古以来“文以载道”的传统,认为小说的功能在于“教化”,强调现实主义小说的社会功用。在对现实主义小说的接受过程中,社会功用一直凌驾于美学范畴之上,鲁叶茅张在此不断试验新的小说技巧,逐渐发现现实主义的本性。在集体主义话语占据主导后,讲述他人的现实主义小说将自我与社会都融入了“我们”,现实主义被超越但也迎来终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