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是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位大有潜力的学者,不幸于1992年因病英年早逝,时年40岁。主要著作有《现实主义的限制》、《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阅读》。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现实主义的限制:现实主义的限制》这部专著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书的最后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多棱镜下的革命话语和“现实主义” ——读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 文/林培源 1992年,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因病去世,时年40岁。安敏成是美国汉学界中少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英年早逝,是海外中国国文...
评分多棱镜下的革命话语和“现实主义” ——读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 文/林培源 1992年,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因病去世,时年40岁。安敏成是美国汉学界中少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英年早逝,是海外中国国文...
评分 评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种西方文学形式像现实主义那样,受到过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过如此重大的成就。但是,在20世纪20-40年代,现实主义在中国却走完了始被引进、终被放弃的曲折历程。这一过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是现实主义本身的过错,还是中国的不幸?国人在...
评分多棱镜下的革命话语和“现实主义” ——读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 文/林培源 1992年,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系教授安敏成(Marston Anderson)因病去世,时年40岁。安敏成是美国汉学界中少有的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英年早逝,是海外中国国文...
今天也依然对姜涛的语感着迷不已…最后一章尤为精彩,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上学期的pre应该能更完善吧,好在基本点没跑偏
评分安敏成的限制……
评分安敏成的限制……
评分因为对这个题目翻来覆去想过很多切入的可能,所以知道他的材料组织和切入有多好。虽然写起来难免将西方的现实主义静态化,但对关键问题都没有回避,比如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巴特对于福楼拜笔下无用的物品的重新解读),或者是巴尔扎克和司汤达某种程度上的置身事外,或者是阐释学的对世界和自身的发现。所以在分析文本中,一方面是鲁迅们作为局内人而不能回避的共谋的责任,一方面是现实主义所无力回应的革命的叙事,茅盾们试图在作品里留住的时代。但这个问题往下想其实给卢卡奇那些颠过来倒过去的文章一个新的视点,即现实文学何以既是观察和真实的联系,又是符合左派观点能唤起反抗的。想必在这其中存在一个我尚未能命名的逻辑的跳脱吧。
评分作者探讨张天翼、沙汀、艾芜和吴组缃的作品特别精彩,但是现实主义的限制究竟在哪里,还是很模糊。所谓道德阻碍,即是希望小说完成净化功能和实际客观描写、暴露带来的绝望感之间的裂隙;所谓的社会阻碍,即客观观察、把握社会全貌与作家不满足止于摹写而试图进行主观分析的矛盾,而超越现实主义的实质是现实主义的终结,作者论述这条线索是明晰的,但仅仅反映中国作家不断调和矛盾,弥合裂隙的过程,而采用具有个性色彩的写作技巧,但限制在哪里?还是“感时忧国”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