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农村注定是无法逾越的话题,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长时间将农村置于中心地位,致使最能体现国人本性的视角也被农村“霸占”,即使城市奔驰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亦无所更改。 本书继承和发展了这个题材,并呈现出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外国人对中国农村的切身体会与观察眼光。作为一个生于“异社会”、长于“他文化”的局外人,作者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剖析,常常令我们产生如芒刺在背的感觉,使我们不得不叹服为洞见。他的观察和思考为我们回溯中国的过往、规划中国的未来提供了一面难得的镜子。
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
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872年来华,先后居住于天津、山东等地,兼任《字林西报》通讯员。1905年辞去教职,留居通州写作。著有多种关于中国的书籍,代表作是《中国人的气质》(Chinese Characteristics)。他在华生活近五十年,特别熟悉下层农民的生活,对中国较有感情,是最早建议美国政府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人,并获得了美国国会通过。本书首版于1899年。他对中国社会的研究深为鲁迅、潘光旦等学人称道。
出版于1899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作品《中国乡村生活》,虽然100多年过去了,但在书中叙述的中国人的方方面足以与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的报告《2020年,中国将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所揭示的中国诸多劣根品行足以媲美,足见作者眼光之敏锐。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特色早在费...
评分(本文根据本人的群聊内容编辑,阅历有限,仅作参考) (加“”为引用群友点评。) 推荐一本好书:《中国的乡村生活》,美国 明恩溥著。 作者1872年来到中国,先后建立了教会、学校和医院等,也曾经兼任上海一家报社的通讯员。在他和其他人的大力推动下,美国退还了半数以上的...
评分看本书的感觉是十分令人惊奇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作为最早一代的中国通,用冷静的眼光剖析了晚清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于是写出了这本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纪录片一般的书。书中我们看不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看不到“发达的文明”,更多的是破败不堪的中国平民的生活。 ...
评分1 明恩溥《中国乡村生活》,既是外国人写中国人最透彻的一本,也是让我们能看到——古今的中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最重要的是,明恩溥:通过向罗斯福进言,用庚款来资助中国留学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他,根本就是中国人的救世主。 一百年前他描述的中国人没什么变化: 2...
评分出版于1899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作品《中国乡村生活》,虽然100多年过去了,但在书中叙述的中国人的方方面足以与著名思想库兰德公司的报告《2020年,中国将是一个非常穷的国家》所揭示的中国诸多劣根品行足以媲美,足见作者眼光之敏锐。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特色早在费...
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传统习俗,很有意思,就是翻译腔略浓
评分一百多年虽已过去,但似乎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至少在我的记忆里,二十多年前的中国乡村和一百二十年的没有什么两样,乡村名称演化,唱大戏,乡村集市,乡村婚丧,乡村地痞以及妇女的地位。变化最大的是科举制度的废除,现在没有这么多人读死书了。同时网络的发达以及教育的普及也给广大民众开了心智,不再像一百多年前的先人们那么愚昧无知。古今对比,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其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还是没有变化,国事政治都只是饭间谈资,只要那一亩三分地还在,朝代更迭也无关紧要。
评分出版社赠书
评分有趣的一本书
评分写的直白,有利于理解那个年代的中国乡村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