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带来欢乐。从《城市意象》这本书中我们发现——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很显然,不同的条件下,对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设计的规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断、甚至是彻底废弃。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容易察觉到作者有些今人看来政治不太正确的想法。包括在提到城市居民时,种族歧视,对社会阶层的偏见,等等。虽然作为一个城市规划人,这些观点并不利于做出符合当代价值观的决策,但是考虑到作者写书的年代。。。。真的是很可以原谅他了。上世纪上...
评分为什么去北京旅游的人能够马上画出北京的地图,而有些城市里面的老居民甚至不知道他所在的城市中的某两条最重要的的马路居然不是平行的?为什么我们住的房子旁边的那条河涌会被我们忽视,为什么有时候,当我们玩 Google Earth 试图找自己的家的时候,总是那么的困难?而当...
评分一、概述 凯文·林奇师从弗兰克·莱特。《城市意象》是凯文·林奇年轻时期的著作。他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多,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随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速,当代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以及...
评分林奇于半个世纪前,在基于对3个美国城市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城市意象的组成。他们的方法基于严谨的实践和调查分析,是现在国内许多论文值得效仿的,这是一种名为“真实”的价值。 姑且不论这本书的翻译水平,时至今日,我依然觉得这本50多年前撰写的书籍比现在许许多多...
评分#用例太遥远可读性差所以扣1星不推荐#观点仍不错:1、虽然城市意象不是城市设计全部,但却是会令人愉悦的重要方面;2、推崇城市的可读性以及城市设计须注重观察者主观感受。大意:凯文以道路(指示)、边沿(屏障)、区域(有进入“内部”感受)、节点(功能转换)、标志(难忘)5要素来逆推泽西城、波士顿、洛杉矶3城市的印象地图,阐明5要素如何互动并影响观察者参照系的产生,观察者又如何从眼前的材料抽象和识别出城市的结构和特征,核心思想就是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沿的限定、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城市设计要以一种生动、兴奋的理念,将5要素以各种形式穿插连续,形成人文、功能、意象、心情的和谐统一。ps:用例不熟悉,有些结论太琐碎,阅读观感十分糟糕。
评分我觉得附录A最精彩,生动的人类学叙述!书中一直在强调城市的可读性,可是对于好的城市或者聚落来说,可读性并不是最主要的特点,对此一直有疑惑。适当的概括是必要的,可是运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城市顶多只能说好用,却很难说会有趣。
评分现在看来,也就是还行。
评分里程碑,一种思路
评分让我想到在上海时候,Mark带大家探索周家渡,之后几个人坐在beernest 大家凭记忆你一笔我一画,描述一切看到的记忆深刻的东西,用这种方式引导我们对于城市潜在的认知方式,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物,以及大多数人形成的集体意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