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柏拉图的第1本书: 》中的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但真正表达意见的却是柏拉图,柏拉图站在苏格拉底理论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希腊统治者和贵族的观点和想法提出抨击。在《读懂柏拉图的第1本书: 》中柏拉图执意建造了一个他理想中的国度,这乃是这位哲学家心目中理想的治国计划,他希望能给当时雅典的统治者一引动建议,让希腊重新恢复到有序的理想当中去。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色拉叙马霍斯本身的观点是否彻底被驳倒了仍然还是个问题,柏拉图安排他出场或许并不是仅仅是一个配角,还有可能是柏拉图真切地看到了在正义问题上苏格拉底的观点是不充分的,所以写就《理想国》安排恩师与其对话,对话的不断深入也是他对这个问题的不断尝试,色拉叙马霍...
评分《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书中涉及政治、教育、哲学、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
评分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郭斌和先生 Every Word,a scholar;Every step,a Gentleman. 本文作者章学清于194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外文系,1952年(40级)毕业,为郭斌和先生之高足,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业师郭斌和先生字洽周,于1900年6月20日(庚子五月二十四...
评分 评分对话的缘起 这一天,苏格拉底来到了一个港口城市,注意,这里并不是雅典,而是雅典“下面”的一个城市,叫比雷埃夫思港。也就是说,苏格拉底不在他的主场作战。为什么他去哪里?因为那里在过一个节日,并且是当地人第一次过这个节日,于是苏格拉底就去看热闹。他带了一个人,...
辩论的实质其实就是吵架,苏格拉底——吵架第一人!他这种循循善诱,简单举例论证的辩论模式真的厉害!看到三分之一才明白,原来这就是他构建的理想国啊!但也真的只能是理想。其实吧,这个版本类型是我最厌烦的,这种让人一看就不想去读的摆摊盗版类。这也是自己迟迟不下手的原因之一。(突然想到的:十年前我看欲望小说心里想的是柏拉图的爱情,如今我看着柏拉图心里想的是欲望)
评分在《理想国》中有一个奇怪的地方,第二卷中格劳孔提出他的正义观时,首先定义了三种善:因其自身、或出于结果带来的利益、或既出于自身又出于结果的考虑而为人所欲求。他说正义是最好的第三种,而这一观点也为苏格拉底认可。如果从这里看,柏拉图是承认了正义这种德性和孟子对德性的规定一样能获得一种自足自在的快乐吗?但是在之后的对话中,柏拉图两次对快乐的区分都只有三种,即智慧、勇敢和节制三种德性的代表所追逐的快乐,似乎否定了正义这个德性能带来的独立的快乐。不管是柏拉图的疏忽或什么原因,我认为这点不妨碍我们之前的结论。尽管柏拉图总是加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联系,但快乐或幸福在他看来是完全个人的,正义带来的快乐出于公众幸福,但对个人追求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评分在观点的博弈过程中,苏格拉底犯下了大量辩论中常见的错误,譬如以偏概全、偷换概念、错误类比等等。在观点的阐述上,也不乏前后矛盾的地方。对于讲求逻辑严谨的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恐怕体验不佳,那么与其读此书,不如读一本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理念的总结性读物,比如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但另一方面,读者们也可以对两千多年前的人稍微宽松一些,忽略逻辑上的不完美,而是去欣赏在社会意识形态刚刚成形的人类的青年阶段,柏拉图对于社会形态的思考之创造性和前瞻性。同时,这样理想化的,也可以谓之天真的乌托邦之理论,怕是只有在那个血脉喷张的,也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中才能形成吧。这样说来,那个年代哲学家的天马行空既让人赞叹,又让人羡慕。
评分不合
评分这翻译真的略烂,好些地方都不通……一时没留意随便买的,得去收个好点的版本……然后还是得批判性地读了,有些地方觉得闪闪发光,有些地方觉得真是诡辩完全不能苟同。不过还是很厉害的,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今天很多思想的源头,也令我相信了,正义和真理是不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