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特》又名 《伊利昂纪》,是古希腊*早的传世文学作品,与《奥德赛》合称《荷马史诗》。全诗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以希腊联军主帅阿伽门农与将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核心,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前50天的精彩故事。
作品塑造了众多骁勇善战、为集体建功立业的英雄形象,语言凝练而富有节奏感,极大地影响了西方文学的创造风格;它突破了史诗仅限于记史的传统,更加关注人物的内心描写,是诗体小说的开山鼻祖,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一。
【作者介绍】
荷马(约公元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盲诗人,生于小亚细亚。相传古希腊长篇叙事诗代表作《荷马史诗》为其所作。在那个缺乏文字记录的时代,各种文学作品都依靠口口相传,而荷马却在口头诗歌的基础上旁征博引、推陈出新,用诗人的情怀及文字的魅力将特洛伊战争描绘得精彩绝伦。凭借杰出的艺术才能,他被但丁赞誉为“诗人之王”。
《荷马史诗》语言简洁洗练,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它的出现标志着古希腊文学艺术成就达到了*,荷马也被后人誉为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齐名的“世界四大诗人”之一。
【译者介绍】
王焕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古希腊罗马语言文学专业,后入社科院从事古希腊罗马文学研究,是国内仅存的精通古希腊语、拉丁语的老一代学者之一。主要译作有《荷马史诗》《伊索寓言》《沉思录》等。其中《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于1999年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奥德赛》于2001年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
《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著 吴雅凌译 《伊利亚特》的真正主角、真正主题和中心是力量。人类所操纵的力量,人类被制服的力量,在力量面前人的肉身一再缩退。在诗中,人的灵魂由于与力量的关系而不停产生变化,灵魂自以为拥有力量,却被力量所...
评分无论荷马与我们的相距多么遥远,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进入他所描绘的生活。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进入,主要是因为,不管荷马描绘的事件与我们多么疏隔,他相信他所说的并且严肃地说出他正加以描绘的东西,因此他从不夸大其辞,也从未失去分寸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说阿基琉斯、...
评分(注:按惯例,《伊利亚特》的卷数用大写罗马数字、《奥德赛》的卷数用小写罗马数字标出。) 阿喀琉斯的名字由两个词根拼接而成:“悲痛”(akhos)和“群众”(laos,古希腊语境中,此词主要指参与战斗的兵士)。《伊利亚特》也可以相应分成前后两部分:阿喀琉斯先拒绝参战,...
评分《伊利亚特》这本书写得很残忍。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阿基琉斯的愤怒”,而是很有临场感的战斗场景。这里边儿有名有姓的人死掉的时候,荷马都不会一带而过,他会跟你说,这标枪掷中、石头投中、弓箭射中或短剑砍中的是受害者的哪个部位,这个身体部位又被破坏成什么样子。但看...
评分“神明们就这样给可怜的凡人分配命运,让凡人悲伤地生活,他们自己无忧虑。”读史诗是最痛快的事情。可惜这个版本是个选译,中间有些部分用叙述简略带过。
评分难怪看的时候有些逻辑上理不通的地方,原来不是全译本。 看了这本对古希腊的宿命观与众神又有了些了解,可以结合赫西俄德《神谱》与《会饮篇》的部分章节看。
评分节译扣分,与“删减《一一》”的行为并无二致,满足快消文化同时对文学和经典亵渎。十年大战如何持续只字未提,“金苹果事件”如何挑起战争纠纷与众神分歧也未有详述,铤而走险将时间拨弄到大战末期(也未对过去产生回述)——首先便开中(后?)段叙事先河,用精致浪漫也无比现实的文字调用填充整个战斗过程(我们曾在吞噬心灵的战斗中交手,然而却在互相结交友谊后分手),然似有矛盾存在(“乌黑的血往外流”—“毫发无损地往回走”)。其次身为诗体小说鼻祖,形式上依赖古希腊语言特有的缱绻曲回(如人物:头盔闪亮的赫克托尔、佩琉斯之子阿喀琉斯),内在是语言与哲学共生寓意的沉淀,供多角度解读:父宙斯神的腐败(俯视特洛伊城池和阿开奥斯人的船只、青铜的闪光、杀人的人和被杀的人);彼时对命运的模糊触摸;因果论的深层思索。
评分不论如何,特洛伊人屡次背信弃义,其战败被毁也实属咎由自取。
评分“神明们就这样给可怜的凡人分配命运,让凡人悲伤地生活,他们自己无忧虑。”读史诗是最痛快的事情。可惜这个版本是个选译,中间有些部分用叙述简略带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