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格博地区作为全球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的关注,但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广泛接触和融合的时代,卡瓦格博地区淳朴的民风和清净的自然,仍免不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刷。郭净先生背着简单的行囊走村串户、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为了真实记录和观察当地的情况,与村民同吃同住,得到当地人的认可。村民给他的称呼是“桑匹记者”,而不是外来的“甲”。在这本《雪山之书》中,郭净先生从中国最严重的梅里(卡瓦格博)山难入手,以纪录片拍摄者和文化研究者的身份,开展长期调查,深入了解当地藏族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信仰,以及外来探险与开发活动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雪山之书》以口述历史和调查笔记结合的方式,探讨当地人如何与山、与身边的自然打交道,描述了卡瓦格博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神山文化的变迁。以纪实的方法,呈现了卡瓦格博地区的环境历史、传统民间环境保护法则与现实利益之间的种种冲突、民间传统文化在自然保护中的有益作用等等内容。
第一次看到写梅里雪山的50万字的《雪山之书》,完全惊呆了!从梅里雪山史上最大的山难开始,写到登山者、当地村民、外来支教的青年、游客……不同人对同一座雪山的理解,以及藏民如何看待动植物、冰川,如何看待死亡。我至今能背出书里各章节的题目:山难、狼之祸、冰川正在融...
评分前几天是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的, 封面很素净 。 打开书,连连续续读了好多,爱不释手 。 它带着你进入的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世界 , 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就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作者是非常用心写的这本书 , 力荐 !!!!
评分第一次看到写梅里雪山的50万字的《雪山之书》,完全惊呆了!从梅里雪山史上最大的山难开始,写到登山者、当地村民、外来支教的青年、游客……不同人对同一座雪山的理解,以及藏民如何看待动植物、冰川,如何看待死亡。我至今能背出书里各章节的题目:山难、狼之祸、冰川正在融...
评分前几天是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的, 封面很素净 。 打开书,连连续续读了好多,爱不释手 。 它带着你进入的是一个非常干净的世界 , 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就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作者是非常用心写的这本书 , 力荐 !!!!
评分第一次看到写梅里雪山的50万字的《雪山之书》,完全惊呆了!从梅里雪山史上最大的山难开始,写到登山者、当地村民、外来支教的青年、游客……不同人对同一座雪山的理解,以及藏民如何看待动植物、冰川,如何看待死亡。我至今能背出书里各章节的题目:山难、狼之祸、冰川正在融...
有些碎碎叨叨
评分一座阿尼卡瓦格博成就一位人类学家。
评分去卡瓦格博之前读过就好了,就能看到更多东西吧。不过就这本书来说,完全没必要写这么厚,很多拼凑的资料,感觉田野也没有做透,广而不深,体悟和经验容易流俗。
评分田野做的不错,没啥兴趣。
评分读完心是满的。关于卡瓦格博,看过纪录片,到过飞来寺亲眼看过日照卡瓦格博,进过雨崩,见过满天的繁星,美丽的缅茨姆峰,路过碧绿的草坪,看过层林尽染,淋过神瀑的水。但是作为一个汉人,我所见只有景色,当地的文化、历史等等,皆是我等无法触及的。看完此书,犹如重回了德钦,犹如和当地人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书中提到的“自然圣境”,“由原住民族和当地人公认的赋有精神和信仰文化意义的自然地域。因为它把自然系统和人类文化信仰系统融合到一起,对自然景观赋予一个特定的文化含义。”这个提法太对了。不生长于这个特定文化中的人很难体会到这些地域所天生带有的文化。在“藏传佛教和藏族村民看来,自然与人、自然与文化并没有构成两极分离,人和无数别的生命一样,都由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构成。”天人合一或许就是如此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