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

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張中奎
出品人:
頁數:303
译者:
出版時間:2012-2-1
價格:4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610482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曆史人類學
  • 曆史
  • 西南夷
  • 苗學
  • 華夏邊緣
  • 明清史
  • 張中奎
  • 改土歸流
  • 苗疆再造
  • 曆史研究
  • 邊疆治理
  • 民族政策
  • 清代地方行政
  • 西南史
  • 土司製度
  • 文化變遷
  • 社會轉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清朝經營雲貴的曆史是新帝國的確立史及其內部邊疆的開闢史。在此過程中,朝廷對西南“生苗”的軍事徵剿和政教改造伴隨始終。其中最為突齣的便是以苗疆再造為目的的改土歸流。需要說明的是,明清以降,“苗疆”的提法主要是中原文獻對西南族群的一種泛指和他稱,不但涉及的地域具有伸縮性,所指的族群也涵蓋甚多,並非僅為今日的“苗族”。與此相關,在“改土歸流”的實施中,又包含著帝國徵服者對“苗疆”境內不同區域與人群的類彆區分。以當時的官方用語來說,就是“蠻悉改流,苗亦歸化”。其中的苗和蠻代錶著帝國眼中苗疆的兩類族群。前者是業已被曆代王朝徵服且有土官、土司作為朝廷代理的“熟苗”,後者則是未經改造、不服統領的“生苗”。對此,帝國的苗疆再造便同時包含瞭對熟苗當中土司、土官的去除和對剩餘在“生苗”境內所有“化外之民”的收編和馴服。

順治十四年(1657),清廷令吳三桂、趙布泰等由中原分頭西進和南下,大軍攻打雲貴,繼而滅除南明王朝、宣告統一天下;隨後又在雲貴設“經略”、置“總督”,留兵鎮守,恩威並用,使其與直隸、兩江等各處總督、巡撫一道,內外呼應,拓建大清帝國。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序二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
一 清代“新疆六廳”
二 改土歸流與苗疆再造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一 王化進程
二 社會文化變遷
第三節 時空的界定及史料概說
一 時間
二 空間
三 史料概說
第四節 研究現狀及創新點
一 研究綜述
二 研究創新點
第五節 主要理論依據及研究方法
一 區域社會史理論
二 總體史理論
三 文化變遷理論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帝國時期的苗疆敘事
第一節 清帝國苗疆敘事:文化動因與敘事策略
一 敘事的社會文化動因
二 帝國苗疆敘事的內在模式與策略
第二節 清代苗疆敘事:本土立場與敘事對抗
一 苗疆敘事的本土類型
二 苗疆敘事的本土立場
第三節 清代苗疆敘事雙嚮思考
一 帝國苗疆敘事的指嚮與訴求
二 苗疆本土敘事再發現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章 改土歸流前的苗疆社會
第一節 傳說時代
第二節 羈縻製時代
第三節 土司製時代
第四節 苗疆“生界”政治製度
第三章 苗的分類
第一節 漢人生活經驗視野下的“苗夷”
第二節 漢文明坐標:“生苗”和“熟苗”
一 “生苗”與“熟苗”分類
二 “生”與“熟”的結構
第三節 政治統治類型分類區域
一 土司統治區
二 流官統治區
三 苗疆“生界”區
第四節 民族識彆標準分類
第四章 改土歸流的再考察
第一節 雍正朝的政治形勢與“開闢”苗疆的動因
第二節 大一統的夢想與行政成本虧損的現實
第三節 鄂爾泰等人“開闢”苗疆的效果
第四節 改土歸流還是設土置流
第五節 棄置“新疆”之爭背後的政治博弈
第五章 改土歸流與苗疆的政治變遷
第一節 清初貴州的疆域建製變動
一 疆域調整
二 明清兩代貴州行政建製比較
第二節 清帝國治苗方略與“苗疆缺”官製
一 設置“苗疆缺”的緣起
二 “苗疆缺”的範圍
三 “苗疆缺”的嬗變
四 餘論
第三節 清帝國對苗疆人口販賣的整飭
一 滋生貴州人口販賣的外部環境
二 人口販賣“禁”與“縱”之間的矛盾
三 貴州流官吏治的腐敗
四 “諸苗”搶殺捆賣之風
五 餘論
第六章 清帝國對“新疆六廳”的治理
第一節 “苗亂”及其原因
第二節 清帝國經營苗疆方略
一 剿殺政策
二 屯軍防堵政策
三 民苗隔離政策
四 教化政策
第三節 大治“化苗”
一 “生”與“熟”的區彆對待
二 “生苗”一“熟苗”+ “民人”
第七章 清帝國與“新疆六廳”互動下的王化進程
第一節 清帝國對苗民國傢認同的積極引導
第二節 苗民對清帝國政治權威、司法體係的認同
第八章 “苗疆再造”後的政製變遷
第一節 土司與寨老相結閤的基層社會控製
第二節 屯堡對苗寨的封鎖與控製
第三節 “苗例”治苗
第九章 “苗疆再造”後的經濟變遷
第一節 水陸交通和驛道的開啓辛
第二節 苗疆城市、屯堡的興建與漢苗文化互動
第三節 市場設立與商品經濟的興盛
第四節 山區苗寨的貨郎擔
一 苗疆貨郎擔:“小曆史”中的“大曆史”
二 苗疆貨郎擔的生存空間
三 苗疆貨郎擔的功能和影響
四 餘論
第十章 “苗疆再造”後的風俗變遷
第一節 苗疆的節慶、學宮、會館、廟宇、牌坊、祠堂
第二節 漢苗風俗文化變遷的互動
第十一章 清帝國的苗疆教育與文化控製
第一節 苗疆義學
第二節 苗疆書院
結語王化進程下的“苗疆再造”思考
附錄一 清江府示碑
附錄二 萬古流名碑
附錄三 例定韆鞦碑
附錄四 排調嚴禁濫派夫役碑
附錄五 爛土司信照條約碑
附錄六 鎮壓苗民碑
附錄七 革除夫役碑
附錄八永定風規碑
附錄九
韆三碑記
附錄十 計劃禁革碑
附錄十一 捐銀買書立案碑
附錄十二 鳳黨婚碑
附錄十三 免夫碑
附錄十四 禁革驛站積疾弊碑
附錄十五 清代“新疆六廳”大事年錶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和那本《從異域到舊疆》的治學路數很相似,主要聚焦於黔東南的“新疆六廳”被納入到清王朝的國傢架構中的過程以及其所帶來的一係列影響。

评分

有些章節的寫法倒是很像史華慈和孔飛力,雖然作者說要關注苗疆自我內部結構的文化調適,但在實質的文獻操作上仍然很難突齣這一點來(苗族人大多數人不識字、地位不高、沒有本族的文字),但從一些民歌和史詩中找到分析點,也算是彌補瞭不少地域文化自我建構的敘述。誠如文章所言,與其用互動模式來打破單一綫性的“衝擊—迴應”,不如說文化內部本身就是一極雙嚮的,既可以極端抵抗也可以同化,這同樣可以在清朝的曆史書寫和政策運作中找到同樣的例證,所以大-小歷史的劃分是值得商榷的。此外,文章顯然也考慮瞭不同階層內部依靠“改土歸流”而展開的政治角力問題,考慮的層次就多元化瞭。【補充資料:鄂爾泰在貴州安順屯堡地區曾頒布《丁祭校》】

评分

平時不太注意的西南地方史,感覺也挺有意思的……

评分

沒有多少創見,前後頗多重復,有應付之嫌。

评分

文中引用的史料實在是太少瞭 好多章節都在重復引用同一段 前前後後反反復復地嘮叨那幾個觀點 似有湊字數的嫌疑 結果又想起瞭本人的畢業論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