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年出生于巴黎郊区,1912年完成《追忆逝水年华》初稿,但为众出版社拒绝。1919年获龚固尔奖,1922年过世,1927年《追忆逝水年华》共七册出版完全。
该书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在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重译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名著重译又一重弹。人们耳熟能详的法语名著《追忆似水年华》在著名翻译家周克希的笔下“摇身一变”,成为《追寻逝去的时光》。此书为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 任何事物只有以其永恒的面貌,亦即艺术的面貌,才能被真正领悟和保存:这就是《追寻逝去的时光》的写作主旨。而在普鲁斯特看来,这种偶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而“一旦那一切是经过有意识的观察而得到的,诗意的再现就全部丧失了”。
鸿篇巨制《追寻逝去的时光》有如一部看似信手写来、不讲章法,实则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的交响乐。
小说一开头,叙述者醒来后躺在床上。童年时代的回忆,在贡布雷姑婆家的生活情景,清晰地重现了出来。然后小说的时间倒退了十多年,我们看到了他家的朋友斯万与奥黛特之间的一段恋情。斯万的女儿吉尔贝特,后来是叙述者在巴黎时单恋的对象(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他经常到斯万家去,可是吉尔贝特对他时冷时热,渐渐他也对她冷了下来。有一天,他在巴尔贝克海滨遇到一群少女,并结识了其中的阿尔贝蒂娜(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回到巴黎后,他对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并应邀去公爵夫人府上作客。外婆去世后,他与阿尔贝蒂娜关系亲密起来,在对蒙着神秘面纱的贵族生活有所了解以后,他感到怅然和失望(第三卷《盖尔芒特家那边》)。重返巴尔贝克,他意外地发现了阿尔贝娜是同性恋者的隐情。他觉得到处者是罪孽和不幸(第四卷《所多玛和蛾摩拉》)。阿尔贝蒂娜答应和他一起到巴黎同居。他感到自己负有文学使命,同时又无法摆脱由阿尔贝蒂娜引起的妒意(第五卷《女囚》)。他感觉到阿尔贝蒂娜似乎正从他身边离去。不料有一天,她当真不见了。他得知她死于骑马失事后,很想念她,想在别的少女身上找到她的影子(第六卷《失踪的阿尔贝蒂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伤感地看到社会的变化,觉得自己在文学上的使命感似乎幻灭了。然而在一次社交性的晚会上,发生了一连串偶然的事情,使他骤然间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灵感:通过一部作品来重现过去的时光。于是他又回到全书的开头,成了那个醒着躺在床上的人(第七卷《寻回的时光》)。因而,这部作品既是小说本身,同时又是叙述者(作者)完成这部小说的心灵历程的记录。
我所谓普鲁斯特的“想象群”手法,如同天空的变幻云团一样无穷无尽。他不像纳博科夫那样,是传统意义上的造句练习,而是确确实实在创造“联系”。因此我总感觉到,普鲁斯特的方法尽管复杂,但仍然是有迹可循的。需要投入时间。真希望尽快看到后面几卷。如果周克希译不完,将来...
评分这套书是我的一个情结。我有很多情结。而情结这东西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得不到的往往是心中最好的。 对于《追忆似水年华》,高中时便学过它的文学常识,读过它的精选片断。但这样的一部长篇的意识流的著作始终让我望而却步。可是我喜欢这个名字,以及这个名字给我带来的种种臆...
评分没能借到《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卷,直接看了第二卷。 几个安静的下午和晚上,加上一些细细碎碎的时间,算是看完了。从内心里是喜欢的,但具体又说不上为什么,只是觉得很安静,很恬很淡。心沉淀了浮躁,在时光里开出馨香的小花。 普鲁斯特就是那个让人心疼少年...
评分我所谓普鲁斯特的“想象群”手法,如同天空的变幻云团一样无穷无尽。他不像纳博科夫那样,是传统意义上的造句练习,而是确确实实在创造“联系”。因此我总感觉到,普鲁斯特的方法尽管复杂,但仍然是有迹可循的。需要投入时间。真希望尽快看到后面几卷。如果周克希译不完,将来...
评分在21世纪能读到这样的译笔真是太让我兴奋了~~~
评分在21世纪能读到这样的译笔真是太让我兴奋了~~~
评分意识流就是一个岔路接着一个岔路,兜兜转转地,最后还是要回到起点,这是一种任性的写法,但同时也承担了可能回不去的风险,所以它对作者的掌控力的要求是很高的。第一卷第二部分尤其精彩,简直就是一部恋爱的百科全书,任何一个微小的地方都不放过。不过面对这样密不透风的描写..
评分花了一年时间读完。有一阵觉得自己是奥黛特,对这本书爱理不理,但每次打开斯万都在那等着。普鲁斯特的流动性太好,以致什么时候跳进去都能游一段。这本书宠溺我,放任我,但不管过多久,总会到第二卷的。
评分|149:4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