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美] 孔飞力
出品人:
页数:270
译者:谢亮生 等
出版时间:1990-11
价格:4.2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0404804
丛书系列: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
图书标签:
  • 孔飞力
  • 历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史
  • 中国历史
  • 海外汉学
  • 中国
  • 中华帝国 晚期 叛乱 内战 政治 阶级 对抗 历史研究 中国历史 敌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世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革。这本书从分析中国社会的内部结构及其制度入手,强调了中国地方名流的作用,论述了在其影响下的地方组建武装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并就此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作者简介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 美国著名汉学家。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50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CWoodraw Wilson)高级中学,同年考入哈佛大学。1959年获得硕士学位。师从费正清教授(John Fairbank)、史华慈教授(Benjanmin Schwartz)学习中国历史。1964年获得了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的博士学位。历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代表著作除本书外还有《叫魂:1768中国妖术大恐慌》(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1990. 中译本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1999年出版,陈兼、刘昶译)、《现代中国的起源》(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02. 目前未见汉译)等。

目录信息

前言·························································································· (1)
最新中文版序言 ········································································(1)
平装本序言 ················································································(1)
第一章 地方民兵和传统国家·················································(1)
第一节 近代史的时限·····················································(1)
第二节 国家民兵制度的历史重要性·····························(11)
第二章 1796-1850年间清代民兵政策的发展···················(37)
第一节 白莲教叛乱期间的地方管理问题····················(37)
第二节 太平天国叛乱前夕的清代民兵政策················(51)
第三章 中国南部和中部地方武装的结构····························(64)
第一节 地方组织的规模···············································(64)
第二节 地方组织的原则···············································(76)
第三节 团与官僚政治部门之间的关系························(94)
第四章 叛乱的发生和正统名流的组建武装······················(107)
第一节 从地方防御到帝国的防御:江忠源··············(107)
第二节 胡林翼创建‚亲兵‛ ·····································(120)
第三节 曾国藩和湘军·················································(139)
第四节 刘于浔和南昌防御·········································(156)
第五章 军事化的对应等级组织·········································(170)
第一节 正统的和异端的等级组织······························(170)
第二节 相互作用和一体化·········································(181)
第六章 民兵、国家和革命·················································(194)
第一节 太平天国叛乱的社会-战略问题··················(194)
第二节 传统国家的崩溃·············································(217)
参考书目················································································(23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种结构主义的观点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划分很有趣,作者认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不会早于1864年,即天京陷落的那一年,因为中国那种以士绅阶层为基础的超稳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反而在清末混乱的局势下,获得了大发展,这一发展主要体现在团练与地方武装的兴起。照这一观点,中...

评分

评分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叛乱及敌人》是哈佛大学孔飞力教授研究晚清史的又一力作。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在对清末的团练、地方武装的研究过程中,向我们揭示了清末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在作者介绍清代民兵政策的发展、中国地方武装的结构和地方武装组建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  

评分

1、地方自治是皇权不允许的,因为会挑战皇权。 2、但在内部叛乱的压力下,地方自治被允许,并且有效的对抗了叛乱。 3、明末、太平天国、抗日、解放,四个时期,地方自治能否发挥什么作用?抗日与太平天国时期类似,外来者没有取得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明末呢?地方精英是否组织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翻译此书的是一群酒囊饭袋

评分

应该改名为中华帝国晚期社会结构的军事化

评分

孔飞力的遣词造句(大概是翻译的关系)读起来总有种庄重的仪式感,却不削弱他论述的趣味。

评分

清末地方名流绅士掌控下的武装崛起实际上是大一统时期中华帝国政府权力长期无法渗入乡村层面的必然结果。只不过在清朝由于人口增加以及经济竞争加剧而最终爆发了。清末的地方叛乱,尤其太平天国运动则成为了最后一把柴火。晚清叛乱中政府军的腐败无能使得原本就掌握一定地方权力(且依于长期尚武械斗的宗族势力)绅士名流开始建立武装团练来保卫地区安全,而太平天国时期,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名流凭借其训练有素的“亲兵”成为了帝国最为有力的平乱武装,而通过书院系统与乡亲关系所建立的网络也使地方名流成为了晚清重要的政治力量,也塑造了清末民初中央地方的权力面貌。然现代化进程最终割裂了乡村与城市名流群体的联系,封死了重建中国政体的传统路线,基于城市的民国政权又回到失控乡村的状态,直到1949,此为本书最受用之点。

评分

第二代内部结构动力说,嘉道之乱和太平天国进入日程之外,还有余波延及裴宜理周锡瑞。观点方面年久失修,重要性似乎也不是今天能够一眼点出。因此,比较深刻的感觉集中在写法上,保甲-团练结构和异端组织对应性的叙述以及军事化水平在胡林翼以后的提升,应属两条漂亮的交叉线索,以典型案例为支点建立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在阶段转变时刻带进湖南帮联系的策略,想来既是后人惯常的手法,也是两招不易效法的功夫。洪荒之初,向来是立意如挥鞭,破题如掘墓。在且仅在这一点上似可胡言乱语,青年孔飞力对黑铁时代我辈的意义远大于无法可效的列文森,少逊于不营法式的魏斐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