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 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教授、主任,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中国学学家,也是有影响的上海问题研究专家。对她的《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一书,著名学者、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研究所白吉尔教授(Marle-Claire Bergere)评价道:“这本重要著作不失为一部令人鼓舞的填补空白之作。该书吸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8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丰富的资料与研究成果,而它们在西方史学界尚未被系统地利用吸收。本书研究方法新颖别致,学术成就无懈可击,文献数据裕足且多是第一手的。”
《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从下述三个层面揭示了近代上海工人运动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第一层面“地缘政治,1839—1919”,追溯了上海工人力量在地理上与文化上的源流。裴宜理认为早期上海工人的反抗因籍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第二层面“党派政治,1919—1949”,描述了2 0世纪20-40年代上海工人运动的基本状况,作者指出了外来的组织者是如何被迫接受在他们到来之前即已存在于工人中的传统观念——有时甚至与其思想信仰相抵触(例如有些共产党人开展工人运动的第一步就是加入帮会)。第三层面“产业政治”,对烟草、纺织和运输行业作了颇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从而揭示出不同行业的工人在不同时期针对当时政治形势作出了何等的反应。《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为人们展示了一幅中国工人丰富多彩的画像,它的成功立足于大量原始资料:工人访谈录、工厂与政府档案、警方报告、干部回忆录以及其他迄今尚未公开的数据。作者驾驭资料之娴熟、高明,令人称道。
在大学历史系开设的课程里,没有革命史的位置。那是大学公共课程教学部或者党校才会教授和研究的课题。历史教授都将革命史贬为政治学的科目。这其中的奥妙就象新闻和宣传一样。 上海罢工是本很意思的书。也许二十年前,这本书是不可能出版的。 想想看,书中写道,李立三在192...
评分在无数政治口号和纲领性文本中反复登场的“工人阶级”一词,早已成为中国人的论说方式中的惯性思维,“工人阶级”本身的存在及其阶级地位,在党史叙述中不断被赋予神圣的想象色彩。对无产阶级英雄形象的高度期望,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包装进口,在重重包裹的工人阶级研究中为...
评分即便是最挑剔的历史学者,也不能否认此书的扎实有据。史料选取的广度和深度,面对如此浩繁史料的条分缕析所下的功夫,相信做过扎实研究的人都能体会的到其中的艰辛。 作为一名兼职编辑,我首先要谈下此书的‘用户体验’,这是上峰每次都要交待的事情——一定要从读者角...
评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 裴宜理 在这里,打算对《上海罢工》的整体框架和逻辑思路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裴宜理研究的起点在于她对中国民众运动的关注,她在之前的一本书《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就得出了阶级关系在中国农民叛乱中没那么重要,反而是亲缘、地...
本书从社会史,政治学和工业社会史三个方面入手,提醒我们关注到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技术程度(工种),地缘(籍贯),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等决定了中国工人运动动因的复杂性。不全然是党史框架内所谓的“阶级觉悟”,更多应看到,不同工人为争取生存空间(薪酬、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的斗争。
评分地域型、行业型中介组织的巨大力量。。。。
评分精彩如小说,在那样一个华洋杂处党派纷争黑白交缠的地界上,资本家做点生意该有多难啊,而在工人一面,所谓共产主义理想在实际中却不过是煽动斗争的工具,如今全落了空,还不如从前
评分上海工人阶级的形成和工人阶级形成角度的工人运动史。剖析得很到位,特别是思想观念形成层面的分析。个人觉得可以和《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对照着看。
评分本书从社会史,政治学和工业社会史三个方面入手,提醒我们关注到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技术程度(工种),地缘(籍贯),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等决定了中国工人运动动因的复杂性。不全然是党史框架内所谓的“阶级觉悟”,更多应看到,不同工人为争取生存空间(薪酬、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的斗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