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以代刻

铸以代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苏精
出品人:
页数:564
译者:
出版时间:2018-5
价格:7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1119596
丛书系列:出版博物馆·研究
图书标签:
  • 印刷史
  • 文化史
  • 苏精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史
  • 近代史
  • 历史
  • 书籍史
  • 历史
  • 文化
  • 传承
  • 刻印
  • 时代
  • 艺术
  • 文献
  • 匠心
  • 记忆
  • 精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代以来,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浪潮席卷全球,出版印刷业也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十九世纪初,随着中国国门渐次被打开,绵延两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国的雕版印书业,不得不面对并经受全球现代化大势的挑战,开启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本书主要探讨了十九世纪从1807年至1873年的六 十余年间,各教会基督教传教士通过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引介西式金属铸字印刷中文图书的过程,也即是一幅十九世纪西式印刷逐步登陆中国并渐次展开,直至发展成熟后被广泛采用的完整而清晰的全景图。这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国西式出版印刷从落地到成熟过程的精细之作,更是一部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了解近代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力作。

作者简介

苏精,1946年生,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系哲学博士,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

专著有《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基督教与新加坡华人1819-1846》《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近代藏书三十家》等。

目录信息

代序:中国图书出版的“典范转移”(邹振环)
自 序
导 言
第一章 从木刻到活字—马礼逊的转变
绪 论
第一节 马礼逊与木刻印刷
第二节 从木刻到西式活字
第三节 逆境中的新尝试
结 语
第二章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澳门印刷所
绪 论
第一节 设立与沿革
第二节 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 技术与工匠
第四节 产品与作者
第五节 传播与重要性
结 语
第三章 麦都思及其巴达维亚印刷所
绪 论
第一节 麦都思东来背景与初期工作
第二节 在巴达维亚的处境
第三节 印刷技术与产品
第四节 分发流通与反应
结 语
第四章 中文圣经第一次修订与争议
绪 论
第一节 修订缘起与开始
第二节 麦都思: 马礼逊挑选的继承人?
第三节 聚会广州、澳门进行修订
第四节 修订后的争议
第五节 余波荡漾
结 语
第五章 初期的墨海书馆(1843—1847)
绪 论
第一节 从巴达维亚到上海
第二节 建立上海布道站
第三节 初创墨海书馆
第四节 管理与经费
第五节 工匠与技术
第六节 产品与作者
第七节 流通与影响
结 语
第六章 伟烈亚力与墨海书馆
绪 论
第一节 伟烈亚力来华的背景与经过
第二节 伟烈亚力在墨海书馆的地位与角色
第三节 伟烈亚力离开墨海书馆的经过
第四节 墨海书馆的结束
结 语
第七章 香港英华书院(1843—1873)
绪 论
第一节 建立经过
第二节 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 工匠与技术
第四节 产品与传播
第五节 出售的原因与经过
结 语
第八章 美国长老会中文印刷出版的开端
绪 论
第一节 关键性的人物
第二节 中文活字的问题
第三节 印工人选的难题
第四节 想象与实际的落差
结 语
第九章 澳门华英校书房(1844—1845)
绪 论
第一节 印刷所的建立
第二节 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 工匠与技术
第四节 产品与产量
第五节 成果与反应
结 语
第十章 宁波华花圣经书房(1845—1860)
绪 论
第一节 迁移宁波与沿革
第二节 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 工匠与技术
第四节 产品与传播
结 语
第十一章 华花圣经书房迁移上海的经过
绪 论
第一节 初期的迁移讨论
第二节 再度讨论与决定迁移
第三节 决定迁移后的争议
第四节 准备迁移
结 语
第十二章 姜别利与上海美华书馆
绪 论
第一节 馆址与馆舍
第二节 管理与经费
第三节 工匠与技术
第四节 产品与传播
结 语
表格目录
图片目录
引用档案缩写表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书刊名及主题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4.5星,对大量英文传教档案史料的爬梳运用和条分缕析堪称历史研究的典范,但稍嫌不足的是对非传教作品及中文材料的相对忽视。作者探讨了十九世纪基督教传教士逐渐以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过程,及其创立与经营西式中文印刷所的活动,展示了中西印刷技术文化交流层面的种种历史细节。但对我而言,本书更大的亮点在于再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人物形象:因翻译水平低劣而屡遭嘲讽的汤姆斯、烦恼于加薪问题的伟烈亚力、狡猾世故的华人工匠…同样值得玩味的是,传教士一方面借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广传福音、荣耀上帝而四处奔走、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又时刻受制于来自教会内部和世俗社会的双重管理体制,宗教与政治、科学、社会的纠缠于此可见一斑。全书最精彩的地方是有关麦都思的部分,尤其对他在巴达维亚传教以及当地华人反应的描述极具画面。

评分

内容很好,从头到尾都是一手史料,限于题材和后半部写作的程式化,可读性稍欠缺。最后写到1869年上海美华书馆将成套活字售予中国人便戛然而止,从木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的“变局”具体如何展开估计可以再写一部书。

评分

佩服作者 虽然觉得过程描述没多大意义 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过程

评分

对比台湾版为啥改了副标题呀……虽然时间段跟我关注的不太一致,但是史料非常翔实了,收获很大。

评分

雞血書。作者個人成長的事跡以及對學術的追求,就如同書中的傳教士們為傳播基督教而努力學習中文一樣勤勉堅韌。另外,著作運用大量原始檔案,復原在華傳教士的各種情況,除了對西式印刷技術東傳的論述外,當中也涉及傳教士與差會﹑傳教士之間的人際關係以及個人性格或能力的真實狀況,從而突破“傳教士話語”的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