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论:政府行为与中央-地方关系、改革前的中央地方关系、财政包干的效应和后果、分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等。
周飞舟,1968年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央地方关系、地方政府行为与城镇化方面的研究,著有《制度变迁与农村工业化》、《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等书,并于《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宏观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逐步放权放利,私有产权从无到有,市场经济逐渐成为配置、调节资源的主要手段。 中国改革的“渐进”特色,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政府放权的结果,市场对于经济资源的配置和调节,始终是以政府放权为前提...
评分 评分纵观周文,是从财政的角度对中央地方关系及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进行一个系统性的研究。作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活力来自于繁荣的乡镇企业,这得益于“财政包干制”的制度安排,它确立了地方政府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的地位,激发了其全力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动...
评分 评分讲述最近二十年来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诸多“中国奇迹”,绕不开1994年的分税制。从广义上说,它不仅是一次税制改革,更是一次财政改革、一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变革。借用温总理的话,即“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
套用书中一句话:“理解今天中国治理问题的起点不是三十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重要的是十五年前的分税制改革”。
评分4.0星,算是精品,看完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可以上一个层次,了解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关系,而这个关系正是这中国社会发展路径的基础,比如94分税制前后的变化。
评分补标。常读。这个问题请飞舟老师再写五十本。
评分暑期挂职时何局长推荐的书,周飞舟老师的论文集。之前与朋友们的聊天中断断续续接触过不少本书的内容,一是中西部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问题,二是大中城市的土地财政问题(现在已经蔓延到全国各角落甚至到镇这一级了)。第一个问题通过大领导这三五年来持续不停地扶贫政策解决了不少,第二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并且愈演愈烈,周老师写作本书时,地方城投债规模大约6万亿,而8年后的今天,地方显性债务+隐性债务已超40万亿,巨量的地方债负担已然成为我国财政、金融领域的第一大毒瘤。
评分看书效率最高的地方永远是地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