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 《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译有《尼采美学文先》、《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全书分四部,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童年和少年时期、大学时期、毕业后在农村锻炼和工作的时期、回到北京读研究生和从事哲学 研究工作的时期。当一个人回忆自己的生活时,往往受与透视相反的原理支配,他会发现,幼时再小的事也显得很大,近期再大的事也显得比较小。第一部所写皆儿时细小记忆,但是,童年无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因为写在白纸上而格外鲜明,旁人觉得琐碎的细节很可能对本人性格的形成发生过重大作用。第二部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多篇幅回忆了郭世英,因为他是影响了我一生的人,我一生的精神追求方向正是之他的影响下奠定的。如果读者想知道一个具有强烈精神本能的人是如何度过在农村的长期寂寞岁月的,也许可以在第三部中找到答案。第四部的时间跨度最大,篇幅却较小,笔调显得有些匆促。我对此的辩解是,许多事情正处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尚缺乏回忆所需的必要距离。不过,我的人生之路正是在这里有了基本的归宿,因而我在这一部分中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我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成熟认识。敏感和淡泊——或者说执著和超脱——构成了我的性情的两极,这本书描述的便是二者共生并长的过程,亦即我的性情之旅。
他与我父亲同龄吧。 他真的很坎坷,经历了太多的时代变迁与无奈的世相洗礼。 他是脆弱的,尤其是女性的困惑,不过他最终在知天命的时候“觉醒”了,比较好的处理了自己的感情生活,这是个令我看了感到为他叫好之处,否则总是无法接受一个哲学家在自己婚姻问题上仍旧无法自拔...
评分 评分二阅此书,相较出书当年所阅,更深的体会与辨别当来自殊途同归,命运虽然不同,秉性可谓相似,而最终皆不期然得益于市场经济,有以超脱;幸运对于落魄者而言,无疑更显其大。生活需要参照,如是真诚的文字,令文字背后的人生成为一个坐标,既看到它的局限,也欣赏它的丰富。
评分 评分我不想就书的内容谈太多,因为实在让我很失望,粉饰自己的性情与不平凡,这样的周国平与一贯宣传里的哲学家形象太不符。可能之前刚读完《妞妞》,那本据说感动了很多人的书,却让我感到很厌恶,作为一个也曾失去孩子的母亲,我觉得他根本就没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没能为孩子争...
这本书里的“基情”还是蛮吸引人的!呵呵
评分“回忆遵循着与透视原理相反的规则。”
评分我最愿意读的部分 还是关于郭世英的那段岁月
评分不喜欢他的文风,回忆太细碎了,很多琐事都写了进去,实在没有意思。写男女之事颇有胡兰成风范,为自己见异思迁百般辩解。不过有些有价值的个人经历,值得一看。
评分04年冬 武汉大学 阴沉的旧书店,第一次买书。 我就买到了 我最好的书。 可见我对书的挑选真的有——天赋。如今十年过去,这本书依然放在我的床头,而我也来到了,买书的学校读书,10年如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