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1949年后因台海两岸阻隔而破碎的家庭记忆史,一部生于抗日战火、长于海峡彼岸的作者个人成长史。书中记述作者历经被父母遗弃、当小和尚、逃学、偷窃、父子失和、离家出走等种种坎坷,至真至性,波澜起伏,令人动容,纵有艰难悲苦,却成从容豁达;同时追溯作者父亲逃婚、接管台大、参与保钓,父母求学日本,动荡中父母结婚与决裂,母子台海相隔及四十年后北京重聚的沧海桑田,以一个家庭的飘零经历,映照一个流离时代的初始与终结。
亮轩,台湾名作家,本名马国光,祖籍辽宁金县,1942年10月10日生于重庆北碚,五岁到台湾,成长迄今。“国立艺专”(今台湾艺术大学)影剧科毕业,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广播电视研究所硕士。曾任电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及联合报专栏组副主任等,亦曾在世新大学教授语言逻辑、修辞学、美学等。近三十年间,连续于各大报刊撰写时评专栏。
平生善烹调,喜翰墨,嗜读如狂。曾获“中山文艺散文奖”、“吴鲁芹散文推荐奖”,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评论集等二十余部,其文字世界精彩绝伦。
一开始,还蛮吸引人的。大动乱中,父母如何相识、相恋、分离,“我”也曾被寄养在寺庙中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和尚,包括文革后与母亲在大陆的团聚------如此种种,知之甚少,所以读来兴趣盎然。中段,说到父亲、姑妈一直痛殴少年时代的“我”。种种惨状,令人心生怜惜之情。但再往...
评分一开始,还蛮吸引人的。大动乱中,父母如何相识、相恋、分离,“我”也曾被寄养在寺庙中当了一段时间的小和尚,包括文革后与母亲在大陆的团聚------如此种种,知之甚少,所以读来兴趣盎然。中段,说到父亲、姑妈一直痛殴少年时代的“我”。种种惨状,令人心生怜惜之情。但再往...
评分从小就知道,有跟我不同父的姐姐、哥哥在台湾。母亲透露这重大秘密时,我还在上幼儿园。此后很长时间内,我们一直缄口不提,因为那是个“阶级斗争”之弦紧绷的年代,凡有亲属在台湾的人,头顶上都悬挂着一个巨大的问号,如同发丝上吊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有可能取你性命。 ...
评分@一个家庭的缘起 台湾的文艺界,有一家人真是让人羡慕:丈夫马国光、妻子陶晓清、儿子马世芳。 这对夫妻,现在都是七十以上的老人了,一个是作家,一个是七八十年代著名DJ。马世芳和我们同时代,七零年代生人,DJ+作家,出了好几本音乐随笔集,做一个叫做音乐五四三的流行音乐...
评分发生于逾一甲子前的“南渡”“北归”成为当下读书界的热词,源于那历史裂缝间的戏剧性与探究不尽的国族动荡飘零,如今回首望去,痛定思痛,更是百味莫辨。近年来,海峡彼岸的龙应台写出《大江大海》,齐邦媛写出《巨流河》,对那段历史进行了个性化的追溯探源,江河激流纵泛...
台版书名《坏孩子》与书的内容更为契合,大陆版书名太过宏大,内容其实难副。此书让人看到并非和睦的高知家庭的生活,讨论父子关系,并能窥见民国知识分子之间同声共气、相互扶持的情谊。很赞赏作者的态度,没有怨怼,没有追究,只是同情的理解。人生是悲是喜,在乎一己心态,何苦埋怨父母失职,时代弄人。
评分无非是北岛、顾城的台湾版。
评分奇怪得很,在读到第四章之前,我都是愿意打五颗星的,结果拐到“失落的童年”,突然因为观点不一致这种很私人的事情,决定稚气地扣掉一颗星。不过说实在,和马国光自己同母异父的弟弟章立凡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前者的叛逆和心气。从前我老觉得离婚这事只要处理得当,给小朋友施加的也可以是正面影响。直到马先生用这么细腻的笔触写下自己从嘉陵江辗转淡水河的经历,才发现原来一颗童心,竟然也能敏感到念念不忘的程度。两岸个人历史的版图,像序言中说的,齐邦媛推出一块,龙应台也推出过一块。视角不同,良莠难说。而马先生的更贴近平凡生活得唱念做打,痛也在实处,难也在实处。
评分台版书名《坏孩子》与书的内容更为契合,大陆版书名太过宏大,内容其实难副。此书让人看到并非和睦的高知家庭的生活,讨论父子关系,并能窥见民国知识分子之间同声共气、相互扶持的情谊。很赞赏作者的态度,没有怨怼,没有追究,只是同情的理解。人生是悲是喜,在乎一己心态,何苦埋怨父母失职,时代弄人。
评分台版书名《坏孩子》与书的内容更为契合,大陆版书名太过宏大,内容其实难副。此书让人看到并非和睦的高知家庭的生活,讨论父子关系,并能窥见民国知识分子之间同声共气、相互扶持的情谊。很赞赏作者的态度,没有怨怼,没有追究,只是同情的理解。人生是悲是喜,在乎一己心态,何苦埋怨父母失职,时代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